做好“三农”文章 构建和谐芷江
芷江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农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八成多。改革开放以来,芷江农业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农民日子越过越红火。特别是迈入新世纪,县委、县政府提出“一个总体目标、四个加速推进”的发展战略和“一线三片”结构调整思路,全面提升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开创了“三农”工作的新局面。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再次吹响了“三农”发展的强劲号角。去年以来,围绕“一个总体目标、四个加速推进”战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全面做好“三农”文章,促进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去年,我县实现GDP35.7亿元,同比增长13%;完成农业总产值15.6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5.3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9%、14%;农民人均纯收入2363元,同比增长8.1%。
一、发展现代农业,做好“农业增效”文章
发展现代农业是促进农业增效的关键。芷江发展现代农业的优势在于农业基础较好:区域面积209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5.4万亩(稻田32.9万亩),林地211万亩,水面5万亩,素有“担不完的沅州”之美誉,早年已形成优质稻、优质水果、蔬菜、畜禽、烤烟五大支柱产业。去年来,我们充分发挥优势,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用工业化的理念从五个方面发展优质、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做好了农业增效文章。
一是不断壮大农产品基地。按照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发展要求,我们力促优质稻、优质水果、蔬菜、畜禽、烤烟五大支柱产业发展,积极倡导一村一品、一乡一业规模种养,坚持“农户+基地+企业”的产业模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发展形成了柑橘之乡禾梨坳、紫秋葡萄之乡大树坳、绿壳蛋鸡之乡大洪山等特色规模种养乡镇,建成规模优质农产品基地37万亩。今年,我们将重点抓好3.4万亩工业原料林基地、300亩种苗花卉基地、1300亩汇源国汁柑橘基地、1.8万亩油茶低改、1.5万亩烤烟生产基地等七大优质规模农产品基地建设,建成规模优质农产品基地50万亩。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目前,我县共发展凯丰米业、和翔鸭业、唐人神、永康牧业等农产品龙头加工业企业40余家,年产值过百万的农产品加工企业8家。其中凯丰米业年加工能力5万吨,产值1.6亿元;和翔鸭业年加工芷江鸭240万羽,产值1.08亿元,并在原来单一芷江鸭产品的基础上,开发了芷江鸭休闲食品系列。下一步,我们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果品加工企业,尤其是葡萄加工企业,以解决紫秋葡萄发展的后顾之忧,引进一个竹木和植物油加工企业,以提高芷江的竹木资源、油料作物资源的经济效益。三是全面提升农产品品牌。通过参加农产品展销、优化农产品评比、市场营销等手段培育农业品牌,我县的芷江鸭、芷江米、舞水柑橘、绿壳鸡蛋、大树坳野甜茶、紫秋葡萄、红秀辣椒等已成为十分畅销的知名农产品,有的甚至远销海外。我们将继续抓好农产品品牌培育和商标注册工作,对尚未注册的,鼓励企业、个人抓紧进行注册或政府进行注册保护;创造条件承办农产品节会,在2001年成功举办了芷江首届农博会、2005年禾梨坳乡成功举办了首届舞水牌柑橘节的基础上,邀请省内、国内知名人士,举办“论坛会”、“展销会”、“博览会”或某种优质农产品节,宣传芷江的优势农产品;在省级、国家级电视台上打广告,宣传芷江的品牌农产品。四是着力搞好农产品流通。我县农产品销售主要有三大主力军。(一)大户销售。据初步统计,2008年,我县从事各种农产品流通的农民有近万人,销售网点遍布全国各省(区)的40多个大中城市,年流通营销量达200多万吨。其中仅从事柑橘销售的就有100多人,年销售总量达5100多万公斤,占全县柑桔总产量的31%;禾梨坳乡的杨翠荣还在上海建立了柑橘销售窗口。今年,我们将采取颁发荣誉证书和给予一定物质奖励的多重奖励方式来提高这些销售大户的销售积极性。(二)外地客商上门采购。如麻缨塘乡学坪村2008年出笼芷江鸭20多万羽,全为贵州客商上门收购;艾头坪乡的小葱等均为怀化商贩到田头收购。对于上门客商,我县专门开辟了农产品绿色通道和投诉电话。(三)专业合作组织销售。我县现有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6个,入会会员2万多人,这些组织在农产品销售方面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以胥小云为会长的蔬菜销售协会,年销售量近4000吨,占全县蔬菜总产量的1.3%。我们将进一步从政策和资金方面大力倾斜,鼓励经济能人、技术能人创办各类协会、专业合作组织。五是积极发展生态休闲农业。依托和平文化旅游,我们将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给农民们带来丰厚收入的生态休闲农业演绎得非常精彩。木叶溪乡小渔溪村利用村里生态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兴办“农家乐”,美丽的山水景观吸引了周边游客,今年“元旦”,小渔溪村共接待游客3000人次。而蟒塘溪水库的农家乐更是一年接待游客28万人次。目前,我县共有各类休闲农业、农庄、农家乐52家,年接待游客32万人次,年经营收入达2240万元。生态休闲农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着眼于农民的持续增收,我们将继续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并对已有的各类休闲农业、农庄、农家乐进行品质星级评定。
二、抓好“三大”建设,做好“农村发展”文章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农村体制改革建设是后发展地区农村跟上时代发展潮流、实现科学发展的强力引擎。芷江地处内陆山区,由于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形成了比较内敛的民族性格。思想观念落后、体制机制不畅以及由此衍生的发展环境不优等问题对发展的制约比较明显。对此,我们坚持把这“三大”建设作为引领农村经济科学发展的第一方略。
(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年来,我们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民心工程来抓,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成效作为检验各级党委、政府执政能力的标准,作为考验干部、锻炼干部的标准。县及各乡镇均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机构;出台了《关于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科学规划,整体部署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1.8亿元,大力实施“一培、二增、三就、四改、五通”工程;鼓励和引导全民投身建设新农村等。现已形成了以15个市县新农村建设试点村、20个扶贫村、28个乡镇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及17个国道沿线特色小院落为龙头,点面结合的新农村建设总体格局。在巩固原有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将全力打造顺溪铺、瓦溪铺、古冲等新农村建设龙头品牌;积极探索村企结对、村村结对共建新农村有效办法;结合怀芷舞水生态长廊建设,实施院落整治和生态示范院落创建;抓住国家政策和投资导项,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针对农村各地发展不平衡,差异较大的实际,我们坚持不搞一刀切、不强迫命令、不包办代替、不大拆大建、不急于求成,采取多种模式发展农村。比如芷江镇、公坪镇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碧涌、禾梨坳、土桥、楠木坪等乡镇用产业化的格局调整农业,新店坪镇用城镇化的路子推动农业,罗卜田乡用科技化的手段提升农业。
(二)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首先,按照构筑“层次清晰、功能明确、布局合理、发展联动、设施共享”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突出“城区求精、集镇求强、乡村求美”特点,对城镇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布局、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科学规划。其次,坚持用城乡一体化思路建设农村,重点解决农村交通、水利、能源、饮水和环境等问题,将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网络。三是按照“保障教育、发展科技、重视卫生、繁荣文化”的工作思路,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实现城乡文明成果共享。四是逐步实现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2008年,我县共建立各类扶贫点141个,投入资金1000万元,解决了农村6000人温饱问题,帮助9524人脱贫致富;将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列入为民办八件实事之一,改造危房5000平方米;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共投入农村环境整治、水利建设、交通建设、能源建设、农田综合开发等资金6000多万元;积极改善农民就医条件,加大农村卫生投入,乡村卫生院(室)覆盖率达99%,建立起县乡村三级疾病防控网络;投入资金1000万元大力实施农村文化温饱工程,创办各类文化实体660多个、村级文化活动室135个;24家非公有制企业与9个村结成帮扶关系,帮助发展特色项目100余个。今年,我们将完成安置房8000平方米土建工程、廉租房120套6000平方米,建好碧涌等7个乡镇国土所、土桥等6个乡镇文化综合楼,改造芷江三中、上坪等8所农村初中校舍,分年度实施新店坪镇荷叶塘村等45个村级场所、芷江镇等16个乡镇28个行政村农民健身项目建设,加大对20个省级贫困村产业扶贫开发力度,做好农村五保户供养工作,落实“三无人员”救助办法,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三)加快农村体制改革建设。一方面,推进农村土地合理规范流转。鼓励农民采取转让、租赁、拍卖等形式,将自家的土地转包给有实力、善经营、会管理的公司、合作组织和大户;抽调懂业务的县、乡、村干部深入现场进行指导,确保土地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合理有序进行;从去年至今,我县以转包、转让、互换、出租等形式进行流转土地面积11431亩。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积极探索建立乡村两级土地托管所。另一方面,做好乡镇机构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十七届三中全会要求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2012年基本完成乡镇机构改革任务,着力增强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根据《中共怀化市委关于加强乡(镇)村工作的若干意见》(怀发[2008]18号),我们已初步拟定了乡镇机构配套改革草案和讨论稿,并召开了全县各部门和乡镇意见征求会议、县委常委扩大研究讨论会议,今年将在5个乡镇进行乡镇机构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并在2010年在全县全面铺开。为强化乡镇服务经济职能,县里将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乡镇涉农部门工作人员带薪、带编创办或参股农业协会和农业服务型公司。三是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探索农业科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治、农村商贸物流、农村金融支持、农业信息服务等五大服务体系运行和完善。
三、提高农民素质,做好“农民增收”文章
农民增收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努力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一方面在做好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上,通过农业增效,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另一方面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在抓好劳动力外输的同时,针对返乡农民工鼓励其在本地创业,县里将从税收减免、社保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方面实施积极的激励政策。无论是发展现代化农业,还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主体是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水平是关键。对此,我们从三个方面入手,提高农民素质,把农民增收文章做实做好。
一是依托农业科技服务网络体系,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开通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科技110、农业远程教育网、农村信息网。在去年已建立的30个信息技术服务点、28个远程教育播放点基础上,今年将分别扩大10个,帮助农户解决生产技术问题,为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村经纪人提供展示交流公共平台,为广大农户提供信息服务平台。二是依托六大培训工程,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我们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各类教育资源整合力度,深入开展以农广校系统为主的“农民素质教育”、“农村实用人才培养‘111’工程”,以农业部门为主的“阳光工程培训”,以组织部门为主的“农村党员远程教育”,以扶贫办为主的“扶贫技能培训”,以劳动部门为主的“湘西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等六大农民工培训工程,同时通过开办广播电视专栏、开通专家咨询热线等形式,对农民进行常年技术培训。去年,全县共举办各类培训班426期,发放科技资料17万多份,农业生产技能培训1.332万人,农民务工培训6000人,新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5600人,累计输出劳力7.07万人,实现农民劳务总收入6.2亿多元。今年,我们将完成2万人农民素质教育技能培训和1万人农民务工培训,劳动力转移7.5万人。三是建立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机具。今年,我们将在乡镇机构配套改革的5个试点乡镇成立农业服务中心,由各乡镇原农技、农机、畜牧、水管、企业办人员组成,采取“农闲集中培训、农忙分散培训、关键技术现场培训”方式,服务中心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实现农业科技和广大农民零距离接触,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机具,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业发展主体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