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支书”杨自建:奏响春韵建新村

芷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 2014-08-06 11:51

 

    已近三月底,冷水溪乡的山头早已染上了一层春天的气息。沿着盘山公路直上,如果不是当地人,你怎么也想不到在高达数百米的山岭中,会有一个由13个组、384户、1286个人构成的三门坡村。转过一道山梁,一阵广播声突然打破了山中的寂静,未见人家,只有余音在山间缭绕。

  “十八大报告指出,保证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内容,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感、个人品德教育……”洪亮的声音正在念读党的十八大报告,他,就是人称“广播支书”的三门坡村支部书记杨自建。

  家乡的贫困,坚定了他的为民心

  杨自建今年63岁,虽然已年过花甲,但精神矍铄,身体硬朗。他生在大山中,是村子里最早出山的务工人员之一,靠着手艺,杨自建从事了多年的建筑活。

  作为一名老党员,杨自建无时无刻不心系着家乡。山外的世界在翻天覆地的发生着变化,也让杨自建心里深深的感触到了家乡的贫困落后,他暗下决定,一定要趁着还能动还能做的年纪,为家乡百姓干点实事,为子孙后代谋些福祉。

  1996年,回村后的杨自建当选为村组长,1999年,他再次当选为村主任。成为村干部后,杨自建一边四处奔走,一边积极发动群众,开始从村里最基本的问题着手。

  “那时候,因为村里的电压器负荷不起,买回来的电器东西基本都用不上,电视放不了,买的电饭煲也只是摆设,群众的生活条件太差了。”想起村里以前的情况,杨自建默然摇头。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杨自建把所有的事情都揽在了自己身上,村里没有公路,他只能步行,一次次的走过那段遥远艰难的山路,多少个日日夜夜,杨自建的艰辛没有白费。

  “我没有白忙,村里的情况得到了政府的重视,资金到位了,事情好办了,村里每人只出需资12元。那一年,我们村里的电压器换了新的,电线杆全部换成了水泥电杆,电器用品也开始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说到这事,杨自建忍不住呵呵笑起来。

  通了致富路,群众生活更方便了

  三门坡村,顾名思义,村子依山而建,大山就像门一样牢牢的把村民和山外隔离开来,从山顶到山脚,需步行不下七八里山路。人们田里的收成要想变成钱,只有在赶集的日子,通过徒步肩挑的方式带到集市上贩售,沉重的担子,压弯了无数代村民,如果遇到雨雪天气,则更让人们苦不堪言。

  虽然村里的电压稳了,但村里的现状杨自建很清楚,要想根本改变群众的生活条件,必须要修建一条致富路。

  回想起修路的事情,杨自建说:“修路是大事,和每个人都有分不开的关系,然而,当个人利益受损的时候,则必须要有自我牺牲的精神,对我们农民来说,尤其是田和地。那时候,很多人的思想还放不开,修路的过程中,占了哪家的田,铺了哪家的地,影响了多少收成,一度成为影响施工的重要原因。为了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我们所有的村干部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现在路通了,农产品可以运出去卖了,再也不需要用肩膀挑了。”

  从杨自建口中得知,为了减少地质事故的发生,2012年,他还带领大家完成了村里的地质改造,不仅减少了田亩的损失,还降低了生命安全事故的发生。

  “只要给群众做好事,我都敢做,也不怕大伙骂,当时骂了我,但过后他们会明白。经过这些年,大家的思想更加放开了,日子也更加红火起来,但我们百姓还是要靠国家,靠政府的优惠政策为我们老百姓排忧解难。春节年轻人回来过年,都说现在村里变化大,感谢党的政策。”杨自建高兴的笑道。

  设立广播站,奏响春韵建新村

  为了让村民们更好的了解党的政策,不出屋门便能知道国家大事和日常生产、生活中的重要讯息,2013年2月18日,在资金没有到位的情况下,杨自建自己垫资,投入一万五千元建立了村广播站。

  说到建立村广播站,杨自建回忆道,大伙平时忙着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去看新闻。像天气预报、政策知识,这些都和百姓的日常生产生活分不开,因为以前的宣传力度不够,好多东西大伙都不懂。

  每天早上六点半和晚上七点,杨自建都会准时给村里放广播,风雨无阻。除了播报电视新闻、音乐,杨自建还通过报纸,用口读的方式,及时的把《人民日报》、《湖南日报》、《怀化日报》上的大事念给村民们听,并从村里收集意见,人们想听什么,想知道什么,他总会千方百计的找出来,其中,不乏村民们最为关注的惠农政策、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天气预报、农业技术知识。

  有了村里自己的广播站,杨自建还会通过广播谆谆善诱的提醒大家,要注意防火防盗,烧田坎茅草的时候要谨慎用火。

  “广播站建好后,大伙都说村里热闹了,不仅让大家更好的知道了政策的好处,方便了生活,还给村民们提醒,早上让他们按时起床。”杨自建忍不住笑了起来。

  展望未来,我们心里也有梦

  温暖的春风让人心醉,不用多久,冷水溪的山头将会披上一层绿色的外衣,下一步,杨自建又会干什么呢?

  “中央领导讲三个梦,我们心里也有梦。今年,我们村里又有了新的规划,那就是再修3.2公里的新路,现在,有段路已经修了一半。今年,我还打算把村里的饮水工程搞好,我的年纪大了,我得把自己能做都做好,剩下的,就交给下一代吧……”看着远处的山头,杨自建喃喃自语着,在他的脸上,透出的却是一股毫不服老的干劲。

打印 来源:红网芷江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