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成县域经济增长新"引擎"
被誉为“全省百优群众文化艺术之乡”的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岩桥乡桃水村在最近举办的“养老敬老谁最好,孝心榜上见分晓”家家乐文娱活动里,村民自编自演的小品、相声、山歌等节目吸引了周边乡村万余人观看,城里人纷纷进村娱乐消费,这样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壮大了村级文化产业。该村投入20余万元,建成了村文化娱乐服务中心等文化场所,村里的舞龙舞狮队、业余剧团多次在市、县级节会上表演并获奖。村支书龙仁寿介绍:咱们搞这样的活动既能丰富老百姓的精神生活,又能激励他们构建和谐家庭。自活动开展以来村里的纠纷少多了!
千年的建治历史,芷江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平文化和宗教文化资源。境内有世界最长的侗乡风雨桥,内陆最大的妈祖庙,熊希龄、沈从文故居,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盟军远东的第二大机场——芷江机场,中美空军俱乐部,以及对日最后一战的“芷江保卫战”等历史遗迹,还有明山叠翠、秀水拖蓝、杨溪云树、花山仙姿等诸多自然景观。1945年8月21日至23日,侵华日军投降代表今井武夫飞抵芷江,代表日本政府向中国政府无条件投降,芷江因此一举成为名扬海内外的受降名城。近年来,该县县委、县政府着力于挖掘文化底蕴,突出地方特色,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县里制定和完善了一整套适合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大力创新文化投入、分配和用工机制,使之成为兴办和发展文化产业的内驱力。县文化馆引资投入30万元成立少儿舞蹈、声乐、书法、美术等培训班,年均收入达15余万元;县电影公司大胆承包,建立了娱乐中心和电影院“不夜街”,年均收入达40万元。
县图书馆融集社会闲散资金30余万元,建立以公益为主适度经营的电子阅览室。该县实行产业化运作,走财政投资、民间聚资、企业融资、银行贷款等多元化投入的方法,共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先后维修、兴建体艺馆、影剧院、图书馆等10多项重点工程和完善了一批乡镇文化基础设施,使全县文化基础设施焕然一新。同时,该县文化系统60多名干部职工实行全员聘用制,初步建立了能上能下、运转协调、人员精干的干部队伍。县剧团创新用工机制,实行竞争上岗,成立了芷江民族艺术团,激发了内部活力,该团近两年来共编排了50多个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目,每年为群众演出180多场次,年创收20多万元。目前,县里正在向全社会聘用优秀人才,筹备组建“和平之声”艺术团。此外,该县已构筑了以和平文化为龙头,民族文化为基础,历史文化为依托,宗教文化为补充的地域文化体系。将文化资源进行理性的定位和规划,大胆探索资产置换做大做强文化企业。该县处处事事从大文化着眼,从大文化入手,高度重视文化经济力的挖掘、利用,极力推进全县文化兼收并蓄的多元化、与时俱进现代化,从而使文化产业已具相当规模。县直文化事业单位平均每年创收50余万元,全县乡镇文化站年均创收10万元,各文化单位补文收入用于发展文化事业的比例均在60%以上。
芷江还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充分挖掘和平文化资源,县里突出和平文化主题及民俗宗教文化特色,以自然山水为依托,加快旅游景点建设及开发。近年来,县里多渠道筹措资金3000余万元,修复了侗乡龙津风雨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受降纪念馆;维修了中美空军俱乐部、伞巷、文庙等;新建了陈纳德与飞虎队陈列馆及和平文化广场等。全县呈现出政府、企业、私人多元化投入发展文化旅游业的热潮,一大批工程先后上马实施。
政府、部门和民间先后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对天后宫、文庙进行了整体维修和兴建了明山观、景星寺、天主教堂宗教旅游景点。投资1200多万元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扩建工程??和平园项目已纳入湖南省大湘西旅游重点建设项目,并已落实国债资金600万元;由县劳动部门投资1200万元的杨溪云树国际和平村项目已经启动,并对从县城通往景区的公路正在进行水泥硬化;由怀化市电影公司投资5000万元的大崇山民俗生态文化园项目已完成总体规划;由芷江籍退伍士兵宋代平投资100多万元的五溪民俗博物馆全面展现了五溪地区的灿烂文化。投资440万元的位于县城内氵舞水河畔的民族文化广场及其旁边投资近200万元的侗乡古楼群均竣工迎客,古楼凸现侗民族特色,为世界唯一。同时,由市场运作、个体联营,县里开通了县城主要景点旅游专线车,开辟了“和平之旅”精品旅游线。仅抗日受降纪念馆引资1000万元,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实现收入300万左右。
与此同时,该县做好“侗乡特色饮食文化”和“工艺品文化’文章。县里鼓励个体工商企业在县城及320国道沿线建起侗乡名菜芷江鸭一条街,大小鸭馆400多家,著名的芷江乌骨鸡馆200余家,开发土家族名菜公坪河活鱼馆100余家,逐步建起了芷江鸭、芷江乌骨鸡、公坪活鱼、侗乡油茶为主的特色饮食带;县里做强做精侗锦、刺绣、木雕、石雕、竹编、草编、藤编、银饰、堆画,侗族建筑模型等工艺品,其中明山石雕堪称砚台的上品,远销海内外,也被国际爱国人士陈香梅作为珍品收藏。充分挖掘旅游潜力,吸引大批游客旅游观光。机制的创新和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加快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目前,全县共创办各类文化实体660多个,从业人员近4000人,年创产值达1200万元,年创利税100多万元。今年头3个月,已完成文化产业收入100多万元,同比增长20.8%。同时涌现出农民乐队136个、文艺团体32个、舞龙舞狮队48个,大大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