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江文化产业成县域经济增长新“引擎”
新年新气象,元旦前夕,芷江侗族自治县和平剧院内歌声飞扬,舞姿曼妙,《春满芷江》迎新年庆元旦文艺晚会在此举行, 我县社会各界人士近千余人观看了此次演出。晚会以《春满芷江》为主题,寓意该县春意盎然、政通人和、和谐发展。这是我县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积极支持组建文艺团体,为侗乡人们奉献新春精神文化“大餐”的一个缩影。
千年的建治历史,芷江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平文化和宗教文化资源。境内有世界最长的侗乡风雨桥,内陆最大的妈祖庙,熊希龄、沈从文故居,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盟军远东的第二大机场——芷江机场,中美空军俱乐部,以及对日最后一战的“芷江保卫战”等历史遗迹,还有明山叠翠、秀水拖蓝、杨溪云树、花山仙姿等诸多自然景观。近年来,该县县委、县政府着力于挖掘文化底蕴,突出地方特色,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县里制定和完善了一整套适合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大力创新文化投入、分配和用工机制,使之成为兴办和发展文化产业的内驱力。县文化馆引资投入30万元成立少儿舞蹈、声乐、书法、美术等培训班,年均收入达15余万元;县电影公司大胆承包,建立了娱乐中心和电影院“不夜街”,年均收入达10万元。县图书馆融集社会闲散资金30余万元,建立以公益为主适度经营的电子阅览室。该县实行产业化运作,走财政投资、民间聚资、企业融资、银行贷款等多元化投入的方法,共投入资金超亿元,先后积极维修、兴建和平园、国际和平文化村、文庙、和平影剧院、图书馆等10多项重点工程和完善了“农村书屋”等一批乡镇文化基础设施,使全县文化基础设施焕然一新。同时,该县文化系统60多名干部职工实行全员聘用制,初步建立了能上能下、运转协调、人员精干的干部队伍。县剧团、县文化馆创新用工机制,实行竞争上岗,政府支持,市场运作,成立了20人组成的芷江民族艺术团,激发了内部活力,该团近两年来共编排了50多个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目,每年为群众演出180多场次,年创收20多万元。此外,该县已构筑了以和平文化为龙头,民族文化为基础,历史文化为依托,宗教文化为补充的地域文化体系。将文化资源进行理性的定位和规划,大胆探索资产置换做大做强文化企业。
充分挖掘旅游潜力,吸引大批游客旅游观光。机制的创新和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加快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县共创办各类文化实体660多个,从业人员近4000人,年创产值达1200万元,年创利税100多万元,既增加了文化团体的收入,又大大丰富了侗乡人们的文化生活。 (摄影:杨志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