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江民族卫生事业二十年发展巡礼

芷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 2014-08-06 11:37

 

    2007年5月19日,在全国妇幼卫生经验交流大会上,来自湖南省“西大门”芷江侗族自治县的代表走上大会主席台,就妇幼卫生“卫九”、“降消”项目作典型发言,赢得与会人员阵阵掌声。

    芷江,因伟大诗人屈原“沅有芷兮醴有兰”而得名。这方古老而神秘的热土表达着对生命的崇拜和对健康的渴望。为了万家百姓的安康,自1987年成立侗族自治县以来,芷江坚持以人为本,致力于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救助服务体系的建设,特别是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民族卫生事业加速发展。

    “健全公共卫生体系,为人民群众的安康构筑铜墙铁壁!”

    2003年3月,芷江境内发现的怀化市唯一一例输入性“非典”病例得到及时控制,因公共卫生体系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我县成为全省“非典”防治先进单位。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卫生事业发展速度,尤其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为保护38万侗乡人民群众生命和健康安全构筑起一道铜墙铁壁!”该县县委书记黄东红目光如炬,信心百倍。

    大投入,大手笔,全县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大提速”。二十年来,芷江投入县城医疗卫生基础设施资金达2800多万元,建设了7家医疗机构,其中人民医院为全国二甲医院,医疗卫生设备、技术处于全市前列。

    九十年代,芷江投入580多万元建成县妇幼保健站和改造了县中医院;2003年来,芷江投入资金300万元,完成了县人民医院传染病区和县疾控中心大楼建设;2005年来,又投入90余万元改造了原城镇医院,并使之成功升格为县红十字医院。

    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芷江投入1080万元在全市率先完成了全县28所乡镇卫生院的新建、改造任务;建成村级卫生室318个、高标准村级卫生室3个,从事农村医疗卫生技术人员达1216人,构架农村医疗卫生体系速度加快。

    由国债资金投入200万元正在建设的该县人民医院医技大楼是我县即将举行的二十周年县庆和中国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的献礼工程。2007年6月,县委书记黄东红亲临建设工地,语重心长地强调要把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与健康的工程把好质量关。近日,黄书记又亲赴长沙争取国债资金改扩建县中医院项目。

    十五期间,芷江不仅解决了“两干三员”工资难题,而且加大公共卫生经费财政预算,尽力保证项目配套资金及时到位,每年投入170万元以上。

    以村妇女主任为主体,集“公共卫生信息、妇幼保健信息、计划生育服务”于一体的村级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和以村医生为主体,集“预防、保健、基本医疗”于一体的村级卫生服务网络,芷江实现了村级公共卫生“双网络”运行,村一级医疗卫生体系正在加速构建。

    卫生防疫和妇幼保健体系关系到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安全。该县出台《芷江侗族自治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文件,全面实施“卫九”、“降消”项目,配备了1106台件价值164万元的产科医疗设备;公开招聘防疫专干、妇幼专干。现在,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的预防保健机构达3所,乡镇卫生院都设立了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办公室和传染病区。

    今年初,全县投入70万元建立的公共卫生疫情网络直报系统的开通,“现代化”的公共卫生体系逐渐成为保护侗乡人民群众生命和健康安全的“铜墙铁壁”。

    五年来,全县无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病例报告,扑灭传染病疫情27起,麻疹、疟疾达到控制标准,结核病治愈3200多例,为群众节省治疗费用1000多万元,五年都被省卫生厅评为结核病防治先进单位;“五苗”计划免疫连续保持在95%以上,免费接种10万针次,减免费用50万元;免费开展妇科病防癌普查和儿童健康体检   20余万人次,住院分娩率提高到96.5%,妇幼保健工作创全国典型;同时,该县医疗服务市场专项整治20余次,卫生监督工作成为省、市先进。

    “完善医疗保障网络,让新农合的阳光照耀千家万户!” 

    岩桥乡槐花园村70多岁的村民肖欣因脑溢血住院,县农医办为他报销了3402块的医疗费用,老人竟当场感动得老泪纵横。当县卫生部门负责人、中国健康扶贫先进个人获得者彭峰谈及此事,我们也不禁动容。

    作为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最早启动的试点县,几年来,芷江建立健全了资金、档案、救助基金等管理制度,成立“监督委员会”、和“专家监审委员会”,制定了相关章程,加强了运行监管。

    芷江对农村已婚育龄妇女免费进行妇科病普查。2006年,芷江实现了对参合农民的“健康档案”实行微机管理, 20万农民有了自己的电子健康档案, 为10 万“参合”农民免费进行了体检;同时把门诊家庭帐户金额提高到5元,降低了省、市两级医院起付钱降,增加了重、慢性病门诊补偿、狂犬疫苗注射等新的惠农项目,一年就为患者节省60万元。

    由于将孕产妇住院分娩等18个疾病纳入了单病种费用包干,该县水宽乡高龄孕妇王珍秀剖腹产才用了1680元,费用节省了500余元;

    “以前有什么毛病都要上县城、跑大医院,而现在我们在乡里、村里就可以看病了。”楠木坪乡黄獭塘村张邦桥发自肺腑的高兴,缘于我县在全省率先把56所村级卫生室纳入新农合定点门诊。这种“农民小病不出村”的创举受到省卫生厅领导的高度赞扬。 

    让新农合的阳光更加和煦。2005年,我县参照“新农合”出台了《在乡重点优抚对象享受医疗优待制度》,使得在乡烈士、因公牺牲、病故军人的遗属、残疾军人、乡老复员军人,以及带病回乡退伍军人享受到医疗优惠待遇。 

    让新农合的阳光铺撒城镇困难群众。芷江参照新农合政策,我县出台了《改制企业退休职工医疗保险办法》等系列文件,建立了以大病统筹为主、兼顾门诊的群众互助共济的“改制企业退休职工医疗保险制度”。2006年,有2252名改制企业退休职参加了医疗保险,受益群众达463人次,补偿金额19.3万余元,此外,2004年设立的“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基金”,以及2006年设立的城镇困难群体大病救助基金,为城乡困难群众送去了无限“阳光”。目前,该“救助基金”已救助妇女4190人、儿童208人,发放救助金180余万元。 

    新农合阳光明媚,照耀了侗乡千家万户。2006年,该县参合农民达24.8万余人,参合率达80.4%。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困难群众医疗为主体,配套多层医疗保障和救助制度,芷江医疗卫生保障网络不断完善,被省人民政府授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先进县”,其经验在全省推广。 

    “打造优质服务体系,使侗乡民族卫生事业之树永远翠绿!”

    不惧七月流火,哪怕腊月寒冬。28支农村医疗服务小分队爬山涉水,走村串户,驱走疾病和痛苦,收获感谢和幸福。

    “推倒围墙走出去。” 2003年来我县推行的集“医疗、预防、康复、保健、计划生育、健康教育”等“六位一体”农村社区医疗服务成为提高乡镇卫生院开展优质服务方式的新模式。

    “以最低廉的价格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为目标,全方位、多层次地打造优质服务体系,让服务成为侗乡卫生医疗事业永续发展的‘常青树’。”近年来,县长彭良棠深入各个乡镇进行农村医疗卫生调研,对医疗卫生服务认识极为到位。
    2003年,我县将全县乡镇卫生院划分为“中心卫生院、防治结合型、防保型”三种类型,“划分三类”的管理模式被省卫生厅称为“芷江模式”在全省推广。

    开展争先创优卫生院达标活动取得显著成效。2006年,在芷江考察的副省长甘霖对该县岩桥、土桥等“市级样板卫生院”给与高度评价。

    把医疗费用降下去。2003年,芷江在全县医疗卫生机构中严格执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实现了百分之百医疗卫生单位参加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百分之百的临床用药来自集中招标采购的“双百”目标。截止2006年底,药品集中招标采购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费用达300多万元。

    同时,我县在全县医疗机构中实施医疗服务分类定价,制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诊疗项目和医药费用管理十项规定》,核定各级各类定点医疗机构的总病床数、平均床日费用、平均住院天数指标和目录外用药控制率。2006年全县住院次平均医疗费用从去年的1214元下降至1159元,人次均下降54元,住院费用首次出现“负增长”。

    把管理水平提上来。我县实施《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办法》,将人、财、物上划主管局统一管理,乡镇卫生院实行收费、核算、分配“三统一”,成功堵塞了“黑洞”,把乡镇医疗费用降了下来。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质量。芷江大规模地开展“科技兴院,人才强医”工程,规定当年所得利润的10%作为培训基金,“强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培训人数。现已培训业务人员500人次,提前完成了第一轮培训计划。

    建立优秀人才绿色通道。我县还对德才兼备的全日制医学院校优秀本科毕业生前来工作制定了优惠政策;同时面向社会,公开招考了45名优秀医务人才充实乡镇卫生院;同时实施“名医效应”工程,以德高望重的名医打造优质服务品牌。年青医生邓素勤被推上了县中医院院长的岗位,当年就实现门诊、住院人次翻一番的佳绩。

    完善帮扶体系,“传递”优质服务。芷江制定了《县直医疗卫生单位“一帮一”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实施方案》,县直卫生医疗机构与乡镇卫生院结对子帮扶外,还争取到湘雅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等省、市著名医院与该县城乡医疗卫生机构的支持和帮助,极大地促进了服务水平。

    送卫生下乡是优化服务的重要途径。十五期间,通过送卫生下乡活动为农村患者免费检查 9万人次,发放药品6万余元,散发宣传资料50万份。最近还被怀化市人民政府授予“国家健康快车白内障手术2000例先进单位”。

    优质服务 “赢回”了群众的信任,同时也促进了城乡患者流向更加合理化:2001年,芷江县级医院住院率为73%,乡镇卫生院住院率27%,城乡患者流量极度失衡;2006年,乡镇卫生院住院率提高到56%,县级医院住院率回归到44%的合理范围。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半径得到延伸,整体功能得到增强,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不断优化的服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2003-2006年连续四年被评为县双文明先进单位;在2006年全市卫生工作会议上,芷江囊括了全市七项评奖工作中的六个第一,侗乡卫生事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万家安康沐春风,二十年勇创辉煌!现在,“双中心”鼓点正酣,把芷江建设成怀化“后花园”的宏伟蓝图已绘就,为打造健康芷江,为构建和谐侗乡,芷江民族卫生事业又踏上了新的征程。

打印 来源: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