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们生活得更好 ——芷江创新残疾人精准脱贫工作纪实

芷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 2016-12-14 11:37

今年以来,芷江针对农村贫困残疾人无资金、无技术、产品无销路的实际困难,把有劳动能力、有发展愿望的贫困残疾人口作为重点扶持群体,支持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发展。通过建立完善“企业+ 基地+ 残疾人”“合作社+ 残疾人”等有效组织形式,将残疾人分散经营联结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组织残疾人及家庭以企业、基地、合作社等组织为平台,以提供劳务、土地入股、产业扶贫资金入股、生产合作、股份合作、产品回收等方式参与到产业化经营中来,以芷民丰实业有限公司、宏源桃业专业合作社、兴东水晶桃专业合作社、映祥野生甜茶专业合作社、绿土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湖南铭艺雕塑艺术有限责任公司等15 个农业产业化公司和农村专业合作社作为扶贫就业培训创业孵化基地,涉及种植、养殖、手工艺等多个行业。截至目前,全县残疾人扶贫就业培训创业孵化基地共为残疾人及家庭提供劳务就业190 余名,75 名残疾人土地入股分红,2600 余名残疾人实施了产业扶贫项目,34 名残疾人参与了金融扶贫项目,为700 余名残疾人及家庭提供种亩、技术、信息、销售服务等生产帮扶,已有840 余名残疾人在扶贫基地的技术指导和帮扶下,在自家发展种植和养殖,增加了经济收入,实现了脱贫。

提高创新意识

该县各级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残疾人要想脱贫致富,不能继续在传统自然经济的小天地里徘徊,必须要思想大解放,思路上有大调整, 扶贫先扶“ 志”,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要求,产生强烈致富的愿望。新时期经济发展需要整合资源,需要团体合作精神,残疾人因势单力薄,更加需要平台,需要借力,需要拉着健全人的衣袖,踩着健全人走过的脚印,跟上健全人脱贫致富的步伐。

为此,该县残联认真做足“代表、服务、管理”职能中“服务”职能功课,从安排、包办转化为牵线、搭桥,为残疾人和农业产业化公司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成功企业、基地服务,双向介绍提供务工、土地流转、股份合作、联建认购等信息,准确地为残疾人制定个性化脱贫方案,根据一户一策的脱贫方案因地制宜地推荐到企业、基地,动员、鼓舞企业、基地帮扶、带动、吸收残疾人务工、生产。

出台优惠政策

为切实抓好扶贫攻坚,解决贫困户特别是残疾人贫困户稳定增收难题,尽快实现稳步增收加快脱贫步伐,芷江出台了《发展农业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脱贫财政奖补实施方案》,对残疾人发展生产、提供就业方面在普惠政策的基础上制定了特惠政策,对贫困残疾人(贫困户家庭成员中有残疾证)发展产业予以奖补,其标准为:残疾贫困户参与和实施产业的,规模要求同比降低20%,奖补标准高于贫困户标准的30%。

创新培训模式

为了提高残疾人就业能力,克服理论有余、操作不足的培训缺陷,提高残疾人的实际动手能力,该县残联将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的课堂搬到了果园和养殖场,以单一课堂讲授理论知识转变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模式。

为确保学员培训结束能上手操作,他们采取小班制培训,每期培训30 人,真正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的目标。据统计,今年共培训370 人次,使这些困难残疾人及家属掌握了一门以上技术,切实做到授之以“渔”。该县水宽乡残疾人甘松林参加县残联委托宏源桃业专业合作社主办的实用技术培训课,受益匪浅,他深有感触地说:“以前我自己种桃树,一亩的收入只有别人的一半,现在好了,在培训课上,老师在桃林里手把手地教我认病虫害,教我剪枝,我学会了很多新技术和新知识,明年的桃子一定会多卖点价钱!”

发展重点产业

精准帮扶的核心在于产业帮扶,该县在产业帮扶上探索了多种方式,着力解决贫困户增收难题。

作为全省金融产业扶贫试点县,芷江研究制定了《金融产业扶贫试点工作实施细则》,通过对贫困户进行评级授信,贫困户发展产业可按信用等级向县农商银行申请1至5 万元的小额贷款,县里对小额贷款残疾人贫困户按照不超过2000元/ 人的标准给予贷款贴息。目前,该县农商银行已向34 户贫困户发放金融产业扶贫贷款170 万元。

根据“因地制宜,群众自愿”的原则,积极推动连千村帮万户扶贫村“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特色产业,贫困村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政治优势,根据自身地理优势,引导贫困户以家庭为单位,大力推进优质水果、养殖等农业产业发展。对参与实施村级主导产业的贫困户,纳入直接帮扶范围,整合部门资源,争取项目支持,帮助残疾人贫困户建设产业发展必备的基础设施。

县残联选取实力雄厚、社会责任心强、市场效益好的专业合作社(企业)为帮扶平台,引导贫困户以1000 元/ 人帮扶资金入股,集中统一建设产业基地,按经营利润分配红利,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还可在生产基地赚取劳务报酬。他们利用芷江映翔野生甜茶专业合作社建设扶贫基地,引导上坪乡、板山乡、罗岩乡共22 户残疾人扶贫户集中发展野生甜茶产业基地。按1000 元/ 人的扶持标准,作为扶贫对象的股份入股到映祥野生甜茶专业合作社,用于新建集中连片野生甜茶基地。合作社负责提供生产技术和日常管理,不占股份,享有按市场价收购产品的专有权。基地建设、培管、丰产后日常经营全部由合作社负责,栽植后的三年不分红,从第四年开始投产,合作社按贫困户的股份分配当年利润,连续分红10 年,10年满后合同终止,其基地所有权退回入股的扶贫对象户。预计丰产后,每亩纯收入1600 元,入股的贫困户每人平均增收800 元/ 年。该县板山乡大山村老叶组残疾人蒋秀珍,全家六口人,她加入了野生甜茶合作社。每人1000 元标准,共计6000 元资金在合作社入股,用于产品种植、生产、销售。三年后,甜茶上市销售时,再按股份分红,通过产业扶贫带动她脱贫和致富。

同时,注重创新残疾人产业发展帮扶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开展帮扶,帮扶采用实用技术培训+ 生产扶持+ 技术指导、生产服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接地气地开展结对帮扶,按自愿原则为每户残疾人配备技术联络员,建立联络卡,通过实用技术培训、现场诊断、座谈等多种方式帮助残疾人及家庭掌握实用技术、理清经营思路、把握经营管理关键环节,提供防虫防害、疫情管控、保底销售、产品回购等一系列措施;此外建立健全定期指导回访制度,培训机构和联络员定期(每季度不少于1 次)回访残疾人家庭,了解进展情况,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做好工作记录和管理台账,收集帮扶成果、成效照片,真正让残疾人精准扶真贫、精准脱真贫。今年10 月该县残联为五郞溪村的30 名残疾人和家庭提供了免费芷江鸭培训、鸭苗和饲料等生产资料、后期技术培训管理和服务,帮扶成功率达97%。

县残联把残疾人输送到基地(公司)或专业合作社培训、学习实用技术,推荐残疾人以基地(公司)为平台进行生产合作,利用基地(公司)现有的基础设施发展生产,由基地(公司)提供生产资料,销售后扣除生产成本后的利润双方按约定分成。冷水溪乡向家园村瓦窑组肢体残疾人杨春华右上臂截肢,去年3 月参加县残联与芷江民丰农牧实业有限公司共同举办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后,经县残联牵线搭桥,杨春华与芷江民丰农牧实业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由公司无偿提供场地、技术、种苗,养鸭5000余羽。60 天后公司统一回收成品鸭,他获利3 万余元。尝到甜头的他还聘请了3 名残疾人在基地务工,带动了周边的残疾人创业。

县残联切实加强会员管理,动员生产无技术、产品无销路的残疾人加入残疾人扶贫就业基地(专业合作社组织),成为基地的会员,每年向基地交纳50 - 100 元会员会费,享受基地统一规划、技术培训指导、上门服务、统一销售等服务,产品销售时,基地按产品销售额5 - 10% 比例提取管理费。艾头坪乡塘家桥村残疾人黄生权,肢体残疾人,几年前一场大火把整个家烧得干干净净,连一件衣服也没能拿出来,儿子还被严重烧伤。县残联给他解决了临时困难补助后,介绍他加入了宏源优质桃业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法人王洪元的指导和帮扶下,他掌握了水蜜桃的种植技术,产品由合作社统一销售,现在每年除上交合作社桃子销售总额5%的管理费之外,还能挣5 - 6 万元,不但还清了债务,还新建了房屋,走在了小康的大道上。

打印 来源:怀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