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江侗族自治县财政局2023年工作情况的报告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县财政局以打造政治清明、政商清亲、干部清正、社会清朗的清廉财政为目标,以“清廉绩效”为主线,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以清廉思想、清廉制度、清廉纪律、清廉文化为要素,统筹推进“清廉财政”建设,着力规范权力运行,抓好清廉预算、清廉支付、清廉采购、清廉评审四大主体业务,当好“总管家”、打好“铁算盘”,努力实现财政“四个清廉”、打造“清廉财政”。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财政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下,认真履职,勇于担当,创新作为,全年落实上级领导指示批示件和交办事项300余件,均已办结;共收到网络舆情及信访33件,均已办结,办结率100%;先后荣获省级奖励5次、市级奖励3次。现将2023年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2023年工作情况
(一)党建引领,以党建促财政发展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强化干部思想教育。始终坚持党对财政工作的全面领导,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财政工作的重要指示、重要讲话、重要论述,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年分别组织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各支部集中理论学习12次,并进行学习研讨4次,党的二十大精神集中宣传1次。通过微信平台编发廉政提醒短信,重申纪律规定,今年推送50余条廉政提醒信息及案件通报,提醒勤勤恳恳做事,清清白白做人,要行得正、站得稳。
2.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从严落实主体责任。一是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明确党组书记履行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班子成员履行“一岗双责”。将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全过程,规范局党组议事程序,严格落实“三重一大”制度。二是持之以恒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坚持纪在法前,充分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深化党员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监督管理,强化纪律刚性约束,严格执行每季度党组班子成员对各自分管领域进行提醒谈话制度。三是严格执行廉洁自律规定,局领导班子成员自觉执行《廉政准则》及各项纪律规定,管好下属,并自觉接受监督,班子成员如实填写和申报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开展干部作风监督12次并及时通报。
(二)培植财源,财政收入量质齐升。
2023年,面对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和减税退税降费政策影响,纵深推进财源建设,积极涵养优质财源,以产业财源培植与税费管理提效为重点,以政策、资金、数据三大要素为支撑,积极推动财源基础更实、收入质量更高。1-12月份我县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0100万元,其中:地方税收累计完成36027万元;非税收入累计完成13973万元,非税占比27.89%。
1.致力财源建设培植。一是夯实财税基础,健全重点税源培育机制。制定分行业的五年提升行动方案和2023年提升行动方案,分解税收任务,确保全面完成。推进“五好”园区建设,建立考核机制,推动基本形成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二是优化营商环境,健全税源建设推进机制。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制定出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十六条措施》,推进“证照分离”等商市制度改革,强化企业开办“全链条”服务,优化“一网通办”“一窗通办”流程,完善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功能。
2.着力强化收入征管。一是加强税收收入、非税收入征管,严防跑冒滴漏,做到应收尽收;二是将“三资”的清查、处置和管理作为2023年“稳增长、防风险、保民生”的关键支撑,紧紧围绕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挖掘存量资产、资源蕴藏的价值,实现存量资产、资源的盘活转化,增加可用财力。1-12月,完成“三资”盘活处置总收益98548万元。三是加大土地招拍挂和土地出让金欠缴清收力度,做好增减挂钩和占补平衡土地指标交易。
3.竭力向上争资争项。争资争项工作是我县近年来一项重要的工作,各单位高度重视,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实、抓细,积极研透上级政策,加强与上级业务部门的衔接沟通,提前谋划项目包装,努力提高项目申报成功率,1-12月,全县共争取到位资金31.64亿元,同比增长8%,其中:转移支付资金23.63亿元(含新增可用财力2.35亿元)、新增债券资金8.01亿元。分配资金居全市之首,也是我县近年来新增财力性资金最多的一次。
(三)统筹资源,民生支出保障有力。
1.全力以赴保障“三保”。按照建设公共财政的要求,讲究用财有道,优化财力配置,集中资金“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一是保工资支出。积极向上争取补助,确保了全县法定工资足额正常发放。二是保运转支出。各类公用经费和运转类专项经费序时拨付,确保县、乡、村三级正常运转。三是保基本民生。在保工资、保运转的前提下,统筹财力保障基本民生,加大对农业、教育、科技、公共卫生、失业救助以及用于安定稳定的经费投入。1-12月份,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4370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支出21596万元,同比增长6.7%。
2.全心全意惠民惠农。按照上级党委政府、财政部门的工作部署和要求,扎实推进全县惠民惠农补贴资金管理发放工作,将精准精确实施惠民惠农补贴资金管理作为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抓手。今年,全省惠民惠农补贴资金阳光审批系统上线运行,我县已启动项目37项,业务量372179笔,完成100%,取得了全省排名第8名、全市排名第1名的好成绩,实现了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阳光审批、阳光发放、阳光监管”。
3.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坚决落实县委、县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重大决策部署,全面助力乡村振兴。一是增加财政资金投入。2023年我县投入财政衔接资金10981万元,其中:中央衔接资金5988万元、省级衔接资金4352万元、市级衔接资金1401万元,县本级衔接资金501万元。二是潇湘财银贷助力。截至目前,已有73家企业进入“白名单”,其中园区企业43家,园区外规模企业30家。由芷江农商银行、中国银行芷江支行和湖南银行芷江支行为19家企业累计放贷13090万元,其中本年度新放贷4930万元,贷款余额5430万元。三是农信担保贷款支持。截至目前,项目在保余额11327万元,在保个数204个,今年累计发放担保贷款6411万元,项目127个。
(四)深化改革,财政管理持续提升。
1.加强部门预算管控,实现“清廉预算”。一是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出台了关于落实“过紧日子”精神,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经费支出管理的四十条措施,一般性支出2023年压减2676万元。二是继续开展零基预算。对未执行完的部门基本支出、公用经费、业务工作经费和其他财政性等资金进行全面清理甄别,在资金收缴上持续发力,全年收缴结余资金26460万元,有效缓解财政压力。三是全力盘活存量资金。清理盘活存量资金做到“应清尽清、应收尽收”,一年来累计盘活财政存量资金1813万元,统筹用于“三保”和重点急需民生领域支出。
2.强化财政支付管理,实现“清廉支付”。一是资金全部进入笼子,将所有财政性资金全部纳入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统一核算。二是科学编制支付计划,坚决实行阳光支付。严格按照县政府批复的每月支付计划执行支付工作,确保公开透明。三是强化预算执行控制,确保全年收支平衡。按照“每月一支付计划”要求,做好用款计划审批和执行工作,根据单位用款申请和库款拟定支付计划,经审批后执行。
3.防范政府采购风险,实现“清廉采购”。一是健全采购结果负责机制。坚持“谁采购,谁负责”的原则,加强对政府采购活动的内控管理。二是规范政府采购代理行为。2023年继续与155个预算单位签订《清廉采购承诺书》,实现关口前移,规范政府采购代理行为。持续加大电子卖场政府采购活动的管理工作,各项指标在全市排名前列。三是完善政府采购监管平台,建设“功能完善、资源共享、规范透明、安全高效”的监管系统。
4.提升财政评审质效,实现“清廉评审”。严控“三关”,精心打造评审优质服务站。从严控制评审入口风险关,从严控制现场评审风险关,从严控制评审质量风险关,主动与项目单位对接,讲解宣传政策,从“在家等项目”到“上门服务项目”,避免项目建设程序走弯路。1-12月,累计完成预结算项目评审265个,其中预算项目144个,送审金额为64590.53万元,审定金额为57768.06万元,审减金额6822.47万元,审减率10.56%。审核结算项目121个,送审金额为4833.02万元,审定金额为4596.71元,审减金额236.31万元,审减率4.89%。
5.积极推进绩效管理,实现“清廉绩效”。牢固树立绩效管理意识,将绩效理念和方法深度融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一是做优目标管理。提高绩效目标设定精准度,审核并批复2023年度全县95个部门预算单位资金绩效目标,涉及部门整体支出金额111030.1万元。二是做实绩效评价。绩效自评全面覆盖,组织96个预算单位完成对2022年度预算支出的220232.07万元资金开展整体支出、项目支出全覆盖自评。三是强化结果运用。紧扣结果运用,对将重点绩效评价结果和整改情况与预算安排“挂钩”,调减2023年度全县21个单位23个项目预算资金563.74万元。四是加强国资管理。1-12月,规范审核资产配置使用、处置267批,资产额度8163.72万元,核减超标准配置67万元、审减未达到处置年限的资产7批次。
(五)严守底线,债务化解力度空前。
一是围绕“防”字下功夫。以十年化债方案为目标,按照“先防后化”原则,通过自接自盘延展一批、替接他盘置换一批、发新还旧平滑一批、债务重组盘活一批等举措,逐步实现存量债务短改长、高改低,非改标,不断优化债务结构,实现降息1850万元,展期35000万元,有效缓释债务风险。二是突出“化”字抓落实。围绕年度化债目标任务,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化解债务,做到真实化债,全口径保障化债资金需求,通过公共预算、盘活存量资金、盘活土地使用权、特许经营权等途径安排化债资金67425万元(含政府债券付息),2023年全年预计完成5.39亿元。2022年我县在全省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工作中,被评为“化债成效突出地区”,全省排名第三,2023年获化债激励奖15000万元。
二、存在问题及不足
2023年财政工作取得的成绩,是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县人大和县政协监督有力、指导有方的结果,是各级各部门和全县人民团结奋进、拼搏奉献的结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财政运行中还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难题,主要表现在:财政体量偏小、增收基础不稳、财政自给率低,基层“三保”、地方政府债务还本付息、政策性人员增资等刚性支出不断增加,财政收支紧平衡成常态;部门支出进度缓慢,预算绩效管理需持续强化。
三、2024年工作计划
2024年,我们将围绕省、市财税工作会议精神和县委、县政府的经济工作部署,深入研究国家宏观政策走向,2024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5%以上,其中非税占比控制在30%以下;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计35亿元,多渠道争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23亿元以上。
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深化挖潜培源抓收入。一是加强财税征管。认真分析研判收入形势,充分发挥财源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能作用,全面加强重点税源、行业、企业的分析监控,加强财税部门横向联动,深入挖掘各项税费增收潜力。二是做好土地文章。面对税收增长乏力的情况下,用足用活土地政策,做好土地出让和指标交易,千方百计做大做强地方可支配财力,增强财政保障能力。三是盘活资产资源。继续按照“四个一批”的总体思路,挖掘存量资产、资源蕴藏的价值,实现存量资产、资源的盘活转化,加快公共机构屋顶光伏发电、大宗食材配送、停车位(场)及公共充电基础设施等特许经营权拍卖,增加财政收入,缓解公共预算平衡压力。四是积极向上争取。加大向上争取转移支付、中央预算内资金和新增债券资金的力度,发挥政策资金导向功能,做好项目的有序申报,谋划一批优质项目,全力缓解财政平衡压力。
(二)优化支出结构严节流。一是坚持“过紧日子”思想。继续压减一般性支出,单位会议费、差旅费、培训费、办公费、广告宣传费、委托业务费、节会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原则上较上年决算数压减不得低于20%,对未达到压减要求的,按压减目标超支部分等额扣减下一年度部门预算。二是坚持“依次保障”。将“三保”和偿债支出作为第一大事要事纳入保障清单,以确定性应对刚性,在优先保障“三保”和偿债支出基础上,全力保障县委、县政府确定的民生、安全及经济发展等重大事项。三是坚持尽力而为。加强资金统筹力度,着力优化支出结构,“三保”项目根据相关政策和标准据实安排,既不拔高,也不降低,取消或压减不必要的非“三保”项目支出,严控新增项目支出。
(三)强化财政管理提效能。一是夯实预算一体化建设。依托预算一体化系统,建立以项目为核心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和能增能减、有保有压的预算分配机制,提升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实现预算编制、执行、核算、内控、绩效、监督等一体化全流程管理。二是严格预算资金拨款。除防汛、救灾、乡村振兴对口帮扶外,县直单位不得使用财政预算安排的本单位资金办理预算拨付事宜,严禁将本单位公用经费、工作性运转经费拨付给其他单位,经发现属实的,按相关规定予以收缴,且等额调减该单位下年度经费预算。三是加强预算绩效管理。进一步牢固树立绩效管理意识,将绩效理念和方法深度融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在编制部门预算时,强化预算绩效管理,推进事前评估、绩效评价工作,加强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将评价结果作为调整支出结构、完善财政政策和科学安排预算的重要依据,推动财政资金聚力增效。四是强化投资评审服务。以服务政府投资项目、提高财政监管水平为目标,主动作为,靠前服务,强化公仆意识,启用“随到随审”绿色评审通道,涉及重点项目优先安排评审,实现快速审结,严格落实一次告知制度,不断提高评审服务能力。
(四)细化债务管理防风险。一是落实化债主体责任。严格贯彻落实债务化解分部门责任制原则,压实部门偿债责任,实现到期债务偿还不违约、到期利息偿还全覆盖、到期三保支出不断链。二是落实追责问责机制。贯彻执行债务风险“一把手”负责制、违规举债终生问责制,有效传导和压实债务风险管理责任。三是严禁新增隐性债务。强化政府性投资项目资金来源评估论证和投资联审机制,做到无来源不立项,无预算不开工,严禁新增政府隐性债务。四是管好用好专项债券。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绩效走”之原则,积极做好项目储备和专项债券项目发行工作,加快资金使用进度,有效防范政府债务风险。
202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之年。我们将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强化开源节流,聚焦稳收入增财力、聚焦促民生保运转、聚焦重点领域促发展,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切实贯彻落实好本次会议的各项决议和要求,为开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深入实施“五新四城”战略,全力打造“三城一中心”,加快建设现代化新芷江贡献财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