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县农业农村工作计划
芷江侗族自治县农业局
(2017年2月10日)
2017年,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上级业务部门支持下,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市县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创新,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推进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一、2017年主要工作目标
(一)平稳推进农业农村经济运行。2017年全县计划完成农业总产值33.92亿元,同比增长3.8%,农业增加值22.85亿元,同比增长3.8%,完成农林牧副渔增加值22.18亿元,同比增长3.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323元,同比增长12.1%。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2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22万吨以上,比去年增产1万吨,旱粮播面22万亩,总产量7万吨,油菜播面稳定在12万亩,发展烤烟面积8000亩。经济作物总面积39.8万亩,总产值达14.13亿元。
(二)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一是努力完成省市下达的粮油生产各项任务,争取成为省市粮食生产先进县。2017年计划全县完成超级稻播面25万亩,完成超级稻示范推广面积达16万亩,实现目标产量平均亩产达630公斤,引进超级稻新品种5个,创办超级稻百亩片2个,千亩片2个,万亩片1个,高档优质稻播面5万亩,玉米播面14万亩(比去年减少1万亩),红薯播面4万亩、马铃薯播面2万亩、豆类2万亩,红薯、马铃薯播面与上年持平,豆类及小杂粮比去年增加1万亩,在土桥镇、芷江镇建立总面积1.5万亩2个标准化杂交水稻制种生产基地和1个500亩机械化制种示范点,全县水稻制种面积达3万亩;二是振兴水果蔬菜产业。使全县柑桔面积稳定在19.76万亩,总产量达到31万吨,总产值突破5.6亿元,新增黄桃、黄金李、黄金梨、金艳猕猴桃等时鲜水果扩园面积2500亩,特色时鲜水果面积达6.2万亩,产量12万吨,产值突破2.7亿元;稳定蔬菜面积在12万亩,总产量达到30万吨,产值突破4.5亿元;三是把发展优质生猪、芷江鸭、特种水产养殖作为畜牧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重点,加大芷江鸭、大闸蟹、南美白对虾、泥鳅等产业扶持力度。全县生猪出栏达到55.8万头,牛出栏达到1.13万头、羊出栏达到3.43万只、家禽出笼达到811万羽。
(三)重点突出农业服务职能。一是扎实开展农业经济运行监测预警,2017年实施重大动物疫病每月例行监测,开展定位耕地质量和土壤墒情监测工作,计划完成100多次农情报送、24次基点调查、36次农情定点监测以及粮油作物监测预警30户大户信息直报任务。二是加强农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和疫病情况通报。在各重点乡镇设立观察场,及时发布预测情报,全年12期、10万份以上,预测预报准确率达95%以上。三是加强动植物病虫害防控。采用专业化统防统治、综合防治、绿色防控等技术,搞好试验示范推动大面积综防,2017年计划在各乡镇建立农作物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样板,全县推广农作物有害生物防控面积130.5万亩。组织春秋两季集中免疫行动,对存栏畜禽实施全面免疫,全县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率在100%、挂标率100%,疫病抗体检测合格率在70%以上,确保全年不发生重大动植物疫情和畜禽水产品质量卫生安全事件。三是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2017年争取完成农机补贴500万元,完成水稻机插面积4万亩,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39.89万千瓦,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52%。培育2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成为我县的示范点。加强农机安全生产,确保不发生重特大农机事故,争创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
(四)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建设为突破口,着力于龙头企业的“一、二、三”产业快速融合发展,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种植业、畜牧水产业等产业同休闲农业相结合,突出发展粮油、蔬菜、生猪、家禽、刺葡萄等方面产业,促进芷江鸭、芷江优质米、蔬菜、食用油及生猪养殖业等具有一定特色的产业快速发展。2017年全县各类农产品加工业增至70家,规模以上 30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家(新增市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著名商标6个。计划完成农产品加工总产值20.88 亿元,同比增长14.8%,带动农户6.15万户,连接基地面积20.2万亩,同比增长3.8%,各类休闲农庄发展到28家,星级休闲农庄发展2家,2017年休闲农庄经营收入达1.21亿元。
(五)努力搞好美丽乡村建设。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使农村增绿。一是做好农业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向省农委争取2个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项目,抓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工作,2017年累计产地认定18.6万亩,开展100亩水稻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治理试点工作,抓好3个点的农业环境定位监测,定期采集水样、土样和茶叶,并及时送检。二是大力开展酸性土壤改良、测土配方施肥、绿肥生产和补充耕地后续培肥等工作,2017年计划全县推广利用率较高的各类新型肥料4000吨左右,建立酸性土壤改良示范片1个,完成酸性土壤改良面积0.5万亩,扩大绿肥种植面积,全县共计划种植绿肥面积13万亩。三是做好农村能源多能互补项目,争取资金大力发展沼气、太阳能等省级示范项目。四是完成6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任务(小溪村、白溪坪村、邓家坪村、窑湾塘村、红旗村、新店坪村),2个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通过省市验收。
(六)鼓励发展新型经营主体。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财银保”保证保险体系进行贷款,通过实施发展农业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脱贫财政奖补政策,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快速发展。计划2017年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增至300家,同比增加10%家庭农场70家,同比增加20%,培育省级示范社1家、县级社示范社10家、家庭农场10家。同时,积极争取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资金扶持,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生活中的难题,通过示范带动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七)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一是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能力,健全“一体两翼”综合监管体系,2017年县级抽检农产品3000批次以上,其中全年开展例行监测不少于24次,数量不少于1000批次,县级全年监督抽查和风险排查数量不少于1000批次,定量检测总计不少于400批次,县级对所辖的每个乡镇监测不少于100批次,各乡镇结合日常监管,采取速测方式开展监督抽查和风险排查,数量原则上不少于500批次。确保监测总体合格率保持在96%以上。二是创新建立农资打假专项行动长效机制,计划2017年内开展专项行动2次以上,组织农药、种子市场巡查18次,其中高毒农药专项检查2次以上。开展“三品一标”农产品市场专项检查2次以上,实现农业案件受理率100%、查处率100%、结案率100%,确保无重大行政过错案件发生。
(八)加强农民素质教育。积极开展以贫困户为主的扶贫培训和农民生产技能培训。一是通过中职教育、移民培训、劳动就业培训等多种方式,2017年全县计划培训农民1.1万人,其中农业生产技能培训0.6万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0.5万人。二是抓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项目实施, 2017年计划争取上级财政资金120万元,培育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300人,专业技能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300人。遴选12个贫困村举办主导产业技术培训班12班次,参训人员贫困人口占80%以上,认定初级职业农民以上240人。三是充分发挥农机化学校的培训职能,开设农机操作、新型职业农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等各类培训班力争培训1000人。四是建设培训基地,按“十有”标准建立市级示范村农民培训室2个,市级示范乡镇农民培训中心1个,按高标准不断完善3个农民科技培训实训基地。
二、2017年主要工作任务和措施
(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强化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1、抓好粮油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围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积极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在芷江镇竹坪铺村、白溪坪村、四方园村等地继续开展粮油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展示。在品种方面重点突出超级稻2000亩、高档优质稻600亩、优质糯稻及其他优质小杂粮的示范100亩。在技术方面重点突出全程机械化、免耕直播或蓄留再生稻、稻鱼共生100亩、稻鸭共养等综合配套轻简高效技术。抓好优质稻产业发展项目和振兴湘米工程项目工作。
2、抓水果、蔬菜产业建设。按照 “保面积、调结构、稳产量、提品质、促销售”,在品种结构调整、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建设、新技术普及等方面下功夫,振兴全县水果蔬菜产业。一是实施10000亩柑桔品质提升工程,大力推广增施有机肥、生草栽培、合理修剪、深翻改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控防等标准化生产技术;实施3000亩品改工程,通过高接换种将市场竞争力弱的椪柑、尾张等改换成杂柑、脐橙、红桔、沙糖桔等优良品种,调优芷江柑桔产业结构。二是继续抓好麻缨塘1100亩标准化生产核心示范园建设,促进柑桔、蔬菜产业新品种的推广。三是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壮大新业态,依靠“兴梦橙”的成功经验进行推广,进一步加强柑桔产业与电商企业的合作,打造优质果品专供基地2000亩。四是大力发展黄桃、黄金李、黄金梨、金艳猕猴桃等时鲜水果,大力推广紫秋葡萄大棚避雨栽培技术,推广梨、葡萄、黄桃、李等套袋技术,实施普及推广无公害栽培和控产提质技术,培优时鲜水果产业。
3、发展生态健康养殖业,鼓励发展休闲渔业。一是发展草食牧业。利用良好的区位、交通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力引导养殖户采取冬圈夏放或育肥圈养、繁育散放相结合的饲养方式,发展适度规模养殖。二是调整水产养殖结构,扩大特种水产和小水产养殖面积。鼓励发展鳖、泥鳅、龙虾、对虾、大闸蟹、鲟鱼、倒刺鲃、鳡鱼、鲌鱼、美国斑点叉尾鱼等特新品种水产养殖,推广芷江裕民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阿丁虾蟹专业合作社等特色新型经营主体经营模式带动周边乡镇共同发展。三是优先发展生态健康养殖业,积极发展生物有机肥加工,推广粪污无害化处理、发酵床零排放养猪、林间养鸡、猪沼渔等生态养殖模式。四是进一步扩大观赏鱼产业规模,加大休闲渔业中公益性设施的投入扶持力度,强化对休闲渔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的管理与支持,打造生产标准化、服务集约化、功能多样化的现代休闲渔业产业集群。
(二)推进绿色农业生产方式。推进节水农业,开展酸性土壤改良,测土配方施肥减肥增效,扩大绿肥种植面积,发展生态健康种养殖业,促进农业节本增效。
1、推进节水农业暨水肥一体化示范。2017年将在杨溪葡萄庄园进行120亩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片建设,采取工程措施与农艺措施结合,建设包括水肥灌、过滤器、墒情仪、传感器和肥水回收池及配件水肥一体化智能控制系统1套,建设包括铺设到每棵葡萄树的滴管带3万米和添置堵头、电磁阀、土壤传感器等配件的滴灌设施,力争项目区节水50%以上,节肥30%以上,平均每亩节本增收600元以上。
2、积极开展土壤减肥增效。深入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一是进一步摸清我县农户施肥现实状况,对我县50个农户的100个地块进行跟踪调查,客观、真实记录作物施肥、农事操作、单收计产等农事活动,大力推广肥料利用率较高的高控施肥、缓释肥、有机肥等各种新型肥料,达到减肥增效的目的。二是开展酸性土壤改良,以种植大户与专业合作社为主体,选择在耕地酸化严重的乡镇进行,重点向贫困乡镇倾斜,计划建立酸性土壤改良示范片1个。三是扩大绿肥种植面积,采取政府扶持、农业部门加强技术宣传指导、加强绿肥田间管理、绿肥品种实现多样化等措施,整合我县的绿肥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以紫云英、毛叶苕子、白菜型和芥菜型油菜、萝卜等适应性强的绿肥品种,鼓励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大力种植绿肥。
3、开展农业环境治理。一是继续抓好农业环境基础调查和定位监测工作,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农用地污染状况详查,定期采集水样、土样和茶叶,并及时送检。二是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示范区,开展水稻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治理工作。三是努力强化农业环境保护执法管理工作,对农业环境污染典型案件要加强查处力度,利用相关法律法规,切实维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民合法利益。四是围绕农村和农业节能减排,开展生态农业示范建设工作。
4、大力发展生态健康养殖业。继续推进畜禽水产标准制定工作,加大标准实施力度,全面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充分利用水资源丰富的自然优势。继续开展大规模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不断完善禁渔期制度,进一步养护水生生物资源。突出畜禽养殖排泄物治理,实施规模养殖场沼气工程,积极发展生物有机肥加工,推广粪污无害化处理、发酵床零排放养猪、林间养鸡、猪沼渔等生态养殖模式和技术。加快池塘修复改造,推广养殖用水循环使用、废水处理技术,实现养殖污染物资源化、能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
5、大力引进推广植保新技术和新成果。 一是继续抓好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挂钵诱杀、稻鸭共生等植保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农业生产上的大面积应用工作。二是加强农药执法监督,加大力度引进推广新特高效、低毒、低残留对口农药,加强各种农药对各种农业有害生物防治效果的试验示范,努力筛选出适合于我县农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农药新品种,全年计划筛选农药新品种10个以上,对一些不适合我县农业有害生物防治的高毒、高残留、低效和暴利农药进行逐步取缔。
(三)扎实推进农业产业融合。依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带动示范作用,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1、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壮大。一是加强龙头企业的监管和培育、发掘工作。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监管跟踪服务工作,继续培育粮油、水果、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引导龙头企业建立自己的核心基地,构成“公司+基地+休闲旅游”的发展模式,使企业在稳定中求发展,提高效益,二是积极推进我县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积极探索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思路,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积极提升休闲农业发展质量。三是积极引导龙头企业拓宽产业链,2017年将突出抓好芷江葡萄酒加工产业及芷江鸭产业化开发建设,尤其是加快刺葡萄种植基地和葡萄酒庄的建设,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快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
2、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示范作用。一是加快推进杨溪河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加大对道路、灌溉、电力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优化园区生态环境,引进农业企业。二是禾丰林农业有限公司、怀化阿伊莎生态农业旅游有限公司、明山湖园林工程有限公司通过在园区分别建立400亩玫瑰庄园、250亩薰衣草综合庄园、300亩极品桂花苗木基地,举办花卉节,打造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休闲农业促进乡村旅游。另外还有湖南省卓林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裕民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邓家坪虾蟹养殖基地
等14家经营主体入驻园区,通过流转土地4000亩,建成10000亩优质稻示范园、1000亩柑橘标准化栽培示范园和水蜜桃示范园、150亩香柚新品种示范园和黄金李示范园、300 亩苗木园、100亩大闸蟹养殖示范园和钢架大棚葡萄示范园、800个钢架大棚蔬菜示范园、60亩基围虾养殖示范园,园区已形成了优质稻、商品蔬菜、基围虾、大闸蟹、柑橘、葡萄、水蜜桃、黄金李、花卉苗木等特色优势产业。
3、扶持重点示范企业。通过领导联系企业,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帮助参与融合发展的示范企业解决生产困难,帮助以岩桥的阿丁虾蟹专业合作社,芷江裕民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洪山绿壳蛋鸡专业合作社示范点建立养殖培训基地,发展稻田养虾、特种养殖、特色养殖,同时积极为企业申报星级休闲农庄,使其在政策上得到扶持。
(四)深化农业农村综合改革。以改革为动力,创新农业体制机制,激活农业发展要素,推进我县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1、稳步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强组织协调,加强督促指导,完善县级仲裁庭的建设,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的调解和仲裁工作,调解各类纠纷,支持和配合技术公司开展各项工作,确保在2017年底前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任务。
2、积极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积极引导外出农民将土地流转给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经营,指导签订规范统一的流转合同,积极争取县人民政府对土地流转的财政奖补,对土地流转大户给予适当的奖励。
3、进一步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完善惠农减负长效机制,落实惠农减负“七项”制度,针对农民群众突出反映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集资“四乱”问题开展专项整治,计划重点开展3-5个涉农收费项目的专项清理;规范一事一议项目及财政奖补的审批程序和流程;加强惠农补贴补偿资金的监督管理工作,保障惠农补贴政策得到全面落实,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农民合法权益不受损害。顺利通过省级检查验收。
4、强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认真做好2017年村干部换届任期责任财务清查及审计工作,确保村支“两委”换届工作顺利进行。指导村级组织发展集体经济,通过盘活集体资产、购买店面、发展产业、提高现有经济实体的经济效益等方式。继续完善2016年消灭的41个空白村的项目验收及财政引导资金的拨付,2017年,计划消灭集体经济空白村31个,村级组织集体经济收入4万元以上的村累计突破80个。
(五)加强依法行政。加强农业法律法规和惠农业政策的宣传力度,加大执法队伍的建设,全面提升农业执法能力和水平,开展农业专项治理,为农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1、加强农业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强农业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贯彻执行法律法规的自觉性,不断增强依法治农、依法护农、依法兴农观念,提高依法管理服务农业农村水平。一是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工具及送科技下乡、阳光工程培训、送法下乡、放心农资下乡等活动,加强农业法制宣传,增强人民群众法治意识,在乡镇开展5次以上涉农法律法规宣传行动。二是举办法律法规培训班,组织农资生产经营业主、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学习培训《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种子法》、《农药管理条例》、《植物检疫条例》、《肥料登记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促使他们“懂法、守法、用法”,做到合法经营,诚信经营,年内培训经营户150人次,行政执法人员参加各类培训70人次。
2、加强农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在向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做好汇报的同时,争取多方支持,成立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加强执法人员法律法规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加大行政执法经费投入,积极争取执法经费,改善执法装备,提升执法能力。加强惠农政策宣传,严格按照规定程序抓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适度规模种粮补贴申报工作,指导各乡镇做到依规、公开、准确、按时完成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适度规模种粮补贴申报工作,特别是公示影像的留存工作,严格落实国家“三项补贴”、机动渔船燃油费和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优化高效优质农资供应环境。
3、开展专项执法活动。加强对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市场检疫等的检查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无植物检疫证调运等违法行为,规范植物检疫工作。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整治,重点对种子、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进行专项执法检查;开展耕地质量保护执法,重点抓好“耕地耕作层土壤不按要求剥离和再利用”、“破坏监测点基础设施、永久性标志”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工作;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检查,重点查处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按法定要求建立生产记录和生产经营质量不合格农产品的行为、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冒用农产品质量标志的行为等。开展渔业执法工作,严厉打击违法、非法捕捞行为,保护渔业生产秩序。同时按照《湖南省植物保护条例》的规定,规范市场农业病虫防治信息发布行为,严厉打击一些未经允许乱发布农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治信息的现象,维护县植保植检站在农业有害生物灾害控防信息发布方面的权威地位。
4、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一是加大经费投入。全县投入300万元进行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检测站建设,建成高标准农产品检测实验室550平方米,配齐项目所需检测仪器设备,按标准配备检测人员, 争取2017年上半年全面完成。加大乡镇监管站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争取县乡监管经费投入,培训基层检测员50人次,保证检测等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二是深入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快“三品一标认证”认定,打造农业品牌。根据农业生产实际和需要,将建成的标准体系细化为科学、实用的技术操作卡,把操作卡发放到每个生产基地和农户,组织基地农户将农业标准化要求落实到农产品产销每个环节,将标准体系转化为生产力。三是强化监督管理。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加大农产品生产过程监督,积极开展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继续保持对非法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物、非法生产销售“注水肉”的高压态势,下架销毁市场检测不合格农产品,严厉打击各类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违规行为,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吃上放心的农产品。
(六)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和认真完成县各项中心工作。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2017年又是我县30年县庆,是我县扶贫攻坚工作全面脱贫的一年,我们将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
1、扎实推进脱贫攻坚。2017年我们要不折不扣的完成好扶贫攻坚工作。一是积极开展农业产业扶贫调查,认真开展全县贫困户农业产业情况调查,建好联系贫困户台账、农业产业扶贫台账“一村一品” 扶贫台账及和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扶贫台账。二是整合农业项目资金投入到农业产业扶贫,整合粮油、植保、农技推广等项目资金集中投入到贫困村的扶贫产业的发展上。三是加强对贫困户的农业技能培训,组织贫困户开展种植、养殖等产业的技术培训,提升贫困人员的素质,依靠发展农业产业实现脱贫。四是实施好发展农业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脱贫财政奖补政策,依靠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脱贫。五是组织全局干部职工联系贫困户,制订脱贫计划,落实好脱贫政策,帮助贫困户脱贫。
2、认真完成县各项中心工作。一是认真办理人大、政协意见、建议和提案。二是积极参与城市建设,扎实推进县重点项目建设,认真参与两创工作。三是认真完成县中心工作。积极配合县人民政府做好关于电商发展工作;认真完成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安排的经济社会发展各项调研等其他中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