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全县农业农村工作总结暨2018年工作计划
今年以来,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关心支持下,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工作目标,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创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推进产业精准扶贫,认真组织农业抗灾补损,扎实推进新农村和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保持了稳中有进的良好发展态势。预计全年农业总产值完成366687万元,同比增长3.9%,农林牧副渔增加值完成239068万元,同比增长3.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086元,同比增长11%。
一、2017年主要工作
(一)稳定农业种养殖业生产。种植业方面:预计全年完成粮食播面52.3万亩,总产粮食21.55万吨,其中水稻播面30.6万亩,总产稻谷16.1万吨;水稻制种完成2.8万亩,总产杂交水稻种子490万公斤;夏收油菜完成10.4万亩,总产菜籽0.9万吨;烟叶生产7535亩,收购烤烟1.8万担。经济作物播种面积42.5万亩,其中水果26.3428万亩,预计总产量 48.613万吨,产值82326万元;蔬菜完成播面11.6万亩,预计总产量29.34万吨,预计总产值4.42亿元;中药材种植面积0.8912万亩,产量0.4142万吨,产值6058.02万元。畜牧方面:预计全年出栏生猪53.6万头,同比增长1.6%;出栏肉牛1.11万头,同比增长1.1%;出栏羊3.41万只,同比增长2.5%;出笼家禽812万羽(芷江鸭出笼634万羽),同比增长4.8%;蛋品1045吨,养蜂6050箱。渔业方面:全县放养面积3.25万亩,繁殖各类鱼苗3150万尾,预计全年水产品产量达1.1万吨。
(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壮大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名优特品种,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全县优质稻完成28.5万亩,实施湘米工程3个1000亩示范片创建,建立高档优质中稻标准化订单生产基地1.82万亩。实施水果产业提质增效工程,完成2200亩柑桔品改,建立优良杂柑等柑桔品种示范园350亩、柑桔标准化生产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基地面积 4000亩;优化水果产业结构,新建猕猴桃基地2628亩;新建优质桃基地2200亩;发展黄金李700亩、黄金梨500亩;优化发展特色养殖,出笼地方特色芷江鸭634万羽,培育各类优质苗种6000万尾,稻田养鱼1.25万亩。积极推广绿色无公害配套集成技术,实施水果套袋示范7000亩,建立500亩紫秋葡萄避雨栽培基地;深入开展农业品牌创建,组织农业经营主体申报绿色农产品3个、有机农产品1个,到年末,全县新增绿色农产品1个,有机农产品1个,实现我县有机绿色农产品零突破。
(三)加快农业园区建设。园区基础建设方面:完成了园区环线主干道扩宽及硬化1130米,并对园区主干道进行了绿化;完成了晓坪路与玫瑰园6米宽连接线及连接线上一座桥梁建设,完成园区2000米高标准排水渠道建设。园区招商引资方面:引进投资1.2亿元玫瑰度假村项目,已完成一期工程600万元资金投入;引进社会资本200万元,发展特色小龙虾养殖150亩。目前农业园区入驻企业、专业合作社达到16家。园区服务方面:及时为园区企业协调解决土地流转矛盾纠纷 50余起。园区扶贫方面:正在建设一个占地10亩的芷江麻鸭育肥养殖基地,作为易地搬迁贫困户就业安置点,可安排60人就业。
(四)实施农业科技创新。一是大力开展农民素质教育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全县共完成各类农民培训10500人次,完成全年任务的100.1%,其中:开展农民生产技能培训210多期,培训农民9350人次;农民职业技能培训60多期,培训职业技能农民1150人。全年发放培训资料20多万份,利用科技“三下乡”开展现场咨询3000多人次。二是推进科技推广方式创新。采用以农民为中心,以田间为课堂,以实践为手段的农技推广方法,开展以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为特点的农民田间技术培训活动,创办芷江镇、楠木坪镇和新店坪镇3所农民田间学校示范校,举办了优质超级稻高产栽培、柑桔校准化栽培、葡萄无公害栽培、大棚蔬菜保护地栽培等专项技术田间学校培训班8班次,参训农民达500人次。三是加强新科技示范与推广。全年引进农业新品种20个以上,引进新技术12项,新品种示范与推广面积达4.5万亩,新技术试验示范与推广面积达6.2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80万亩,组织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559.3万亩次。四是推广先进适用农机机械。全县农机总动力38.5万千瓦10.5万台套,全县水稻油菜全程机械化水平提高3%,综合机械化水平52%,其中机耕率88%,机播率9%,机收率73%。五是引导优势农业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引进中国科学院植保研究所利用县农作物有害生物预警控制区域站为平台开展为期2016 -2025年葡萄病虫害防控配套技术课题研究攻关,引进广东省科学院开展为期2016年-2017年柑桔大果实蝇防控课题攻关研究与应用。
(五)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坚持土地集体所有权根本地位、严格保护农户承包权、加快放活土地经营权,加快推进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一是全面推荐农村承包地确权颁证工作,10月底已完成99%农户的调查摸底;外业作业完成45万亩,占国土二调水田面积91.9%;内业作业完成25.92万亩,占国土二调水田面积53%,正在准备进行第一轮的公示,各项指标任务完成暂排全市第一。全县“三权分置”改革实施意见正在起草,启动全县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公坪镇顺溪铺村试点工作。规范土地流转,全县土地流转面积8.816万亩,占二轮家庭承包土地面积27%,其中:流入农户面积6.7369万亩,流入家庭农场面积0.2806万亩,流入专业合社 0.8245万亩,流入企业0.031 万亩,流入其它0.943万亩。去年12月至今年6月,土地流转总面积0.6568万亩。
(六)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以推进新农村示范村、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为抓手,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业污染面源治理、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实施,促进农村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一是继续推进6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力度,实施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及环境整治、村集体经济发展等项目19个,投入资金1582万元。二是着实抓好三道坑镇五郞溪村、水宽乡拾担村2个省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实施基础设施、社会公共事业、环境治理项目等11个,投入资金1114万元。三是组织实施五郞溪村级6公里公路硬化、600亩羊肚菌生产基地建设、400万瓶矿泉水厂建设重点民生实事项目3个,投入资金505万元。四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编制完成《湖南省山水林田湖农业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芷江县杨溪河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实施方案》,项目总投资6573万元,申请中央财政3000万元;投入55万元在新店坪镇一里街村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重点突出清洁生产环境、清洁生活庭院和清洁管理制度三个方面内容建设。五是进一步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发放农民负担与补贴监督卡8.8万份,入户率达到98%以上;认真落实惠农资金备案制,全县22个单位49项4.9亿元惠农补贴、补偿、补助资金进行了备案。开展减负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督促检查,对发现5大类共15个方面的问题督促相关单位进行了整改。认真开展村居财务清查与审计,配合县纪委稳步推进“互联网+监督”工作,确保村级财务在阳光下运行。
(七)全面履行农业行政执法职能。大力整顿和规范农业市场经济秩序,认真查处农业行政违法案件,全力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全年累计出动执法车辆110余次,执法人员380余多人次,检查农资生产经营单位352家次,抽取肥料、农药、种子样品17份,检查杂交水稻、玉米种子等品种211个,检查农药品种352余个;查处农资违法案件7起,共挽回经济损失300余万元;牵头与工商、质检等部门联合开展高毒农药定点经营专项整治活动,对县城和18个乡镇62家农药经营门店进行了重点执法检查,发现凯旋科技服务中心、天顺农资么家坪经营部等7家农药经销商违法销售高毒农药的行为,当场责令其整改;三是扎实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1-12月县本级共完成蔬菜、水果抽检2825批次, 合格2819批次,合格率99.8%。在法定假日、高考、30周年县庆期间先后组织了6次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行动,有效防范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
(八)深入实施产业精准扶贫。紧紧围绕中央“产业脱贫一批”的要求,按照“四跟四走”的产业扶贫模式,农业部门认真落实产业扶贫主体责任。一是认真配合县委、县政府做好产业扶贫政策的调研起草、论证修改等工作。11月6日,《芷江侗族自治县农业产业扶贫方案》(芷办(2017)75号)印发出台。该文件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发展产业脱贫进行财政奖补,对采取多模式利益联结贫困对象的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一村一品”,推进特色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建设上进行扶持,为确保全县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精准脱贫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成立了县农业产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统筹协调全县发展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工作,下设县农业产业扶贫工作办公室,农业部门已调配工作人员,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工作机构,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专干专抓的工作机制。目前,全县产业扶贫工作有序开展。三是抓实驻村帮扶结对工作。全局结对帮扶干部93人,联系贫困户400户1351人,每位干部职工认真落实县帮扶人责任要求,按时开展入户走访、政策宣传、技术指导等帮扶工作,帮助帮扶对象制定脱贫计划、发展产业脱贫、生活困难问题解决等。派出驻村帮扶工作队长及队员10名,联系帮扶村10个,支持贫困村项目资金倾斜,全年支持贫困村发展资金150多万元,技术扶贫培训5000多人次。四是培育经营主体发展扶贫产业。依托重点特色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引导农业经营主体联结贫困人口参与产业扶贫。截至目前,全县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5家、专业合作社17家、家庭农场6个通过直接帮扶、委托帮扶、入股分红等帮扶模式参与产业扶贫。
(九)积极培育农业经营主体。截至2017年底,全县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67家,规模20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8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4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2家。预计年底实现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18亿元以上,同比增长15%以上;预计1-12月农产品加工增加值完成3.97亿元,同比增长12%。全县专业合作组织258家,家庭农场87家,分别比2016增加22家、17家,合作社参合农户9000多户。
(十)奋力组织农业灾害抗灾补损。今年我县遭受“6.23”“6.30”两次特大强降暴雨洪涝灾害,7-8月遭遇持续高温干旱天气,全县农业生产损失严重。灾情发生后,我局立即组织县乡农业技术人员140多名深入到受灾村组农户和田间地头,了解灾情、统计灾情,组织农业生产抗灾补损工作。发放抗灾救灾技术资料12000份,指导农户加强田间土、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争取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组织农户及时补种改种11万亩,完成油菜、马铃薯、蔬菜等作物秋冬种生产42万亩,稳定农作物播种播面。认真落实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全年完成各类农作物投保面积42.929万亩、水果投保面积11.04995万亩、养殖投保39.0949万头(羽),理赔资金共1047.7746万元,落实兑现赔付资金611.3746万元,尚有436.4万元正在赔付中,实现了在减轻农民保险负担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农民因灾损失的目标要求。
二、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链条联结不紧密。我县九大农产品基地规模形成,农产品质量逐步提高。但我县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由于农民、合作社、涉农企业之间没有真正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运行机制,产业链条出现脱节现象,农民只在种养环节中有所获利,而在加工销售等增值环节中得到的实惠很少。企农关系大部分还是停留在“买、卖”的层面上,形成合作和股份关系的较少。“订单农业”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企业对农产品生产的策划、组织、推进缺少指导。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质量不高,其市场主体作用较差,企业和农户间缺乏连接的桥梁。
(二)现代农业发展推进乏力。一是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依旧薄弱,洪涝、干旱灾害年年发生,农业遭受严重损失,发展受到制约;二是农业经营主体“三品一标”意识淡薄,农业标准化建设质量不高。年初,全县尚有24个无公害农产品,目前有17个产品已失效,没有合作组织再开展过期无公害产品认证认定;三是农产品营销体系建设滞后,全县无专业批发市场,无冷链物流场地设施,农产品商品化处理仅有几家合作社有柑桔商品处理生产线,县内电商实力不强,县农村淘宝电商发挥作用不明显,时而出现农产品销售困难的问题。三是龙头企业规模较小,竞争能力较弱。目前我县涉农企业从事农产品初级加工的比较多,从事精深加工的比较少,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抵御市场的风险能力不强。四是农业产业化企业资金紧缺,贷款难。
(三)农村改革受诸多因素影响限制。在推进农村土地确权工作中,全县仍有部分村组缺少影像图;技术公司因揽的工程多,人员到处调动,现全县各标段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再加上个别乡镇领导不重视、各种新老土地承包纠纷矛盾交织,影响了全县土地确权进度。土地确权要在2017年底全面完成任务较重,困难重重。
(四)农业科技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年龄老化,专业技术后备力量不足,难以担负起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县农业局只有39个专业技术人员,40岁以下仅4人;县畜牧水产部门现有在职人员39人,其中四十岁以下仅5人, 2011年招聘4名专业技术人员,现已流失2人,技术人才面临青黄不接局面。在乡镇农技推广队伍上,乡镇安排农技员担负创卫、计生、中心工作驻村等多项工作,很多在岗人员身兼数职,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技术推广服务已无力量开展。
三、2018年工作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把稳农村发展新形势,把握农村改革力度,把准支农政策节奏,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一二三产业融合,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扎实做好产业精准扶贫,推动农业农村工作取得新进展。主要目标:保持农业农村积极稳中有进态势,力争全县农业总产值达37.9亿元,农业增加值增长3.4%,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
(一)稳定主要农产品生产。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层层落实责任,配套良种良法,进一步挖掘粮食生产潜能,确保粮食播面稳定在52万亩以上,总产粮食21万吨以上。抓好优质杂交油菜的高产示范片创建,稳定油菜播面12万亩以上。“稳面、控产、提质”水果生产,稳定柑桔19.8万亩、葡萄2.3万亩、桃类2.4万亩,实施标准化生产23万亩。加强国道沿线、县城近郊商品蔬菜基地发展,加大无公害技术指导,力争蔬菜播面12万亩。全面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力争出栏生猪54万头、出栏肉牛1.1万头、出栏羊3.4万只,出笼家禽812万羽,优质水产品放养面积3.25万亩。
(二)大力发展精细农业。以“调结构,不短板、将成本”为着力点,围绕九大产业,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进一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实施湘米工程示范项目,优质大米订单农业3万亩以上;投入国家制种大县奖励资金1100万元,开展制种基地生产能力建设,完成水稻制种面积3万亩。实施柑桔品改3000亩、标准化基地建设5000亩;实施紫秋葡萄避雨栽培示范1000亩,时鲜水果套袋20000亩,示范带动水果节支增效。大力发展稻鸭、稻渔生态种养模式,争取出笼芷江鸭650万羽、稻田养鱼2万亩。打造农业品牌,完成芷江鸭地理标志续证、力争新增芷江甜茶地理标志产品认定,新增绿色农产品认定3个。
(三)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社会事业发展三大重点,2018年整合投入资金1500万元,重点抓好6个省级新农村示范村和1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基础设施、村容村貌“三亮化”、环境整治“三清四改”等项目建设,加大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投入,改善农村党组织和村委会办公条件,按标准完成村部综合办公楼、村卫生室、村活动广场、村停车场等建设,配置好文体娱乐健身器材及农家书屋,促进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农村人口综合素质。
(四)不断提升产业化水平。按照“抓龙头、建基地、兴产业、富农户“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以基地建设为载体,带动特色产业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发展。全县重点抓好湘米工程优质稻、优质柑桔、紫秋葡萄避雨栽培、红心猕猴桃、羊肚菌、芷江甜茶总面积12万亩和500万羽芷江鸭养殖共7个产业标准化基地建设,以产业项目资金投入带动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力争实现20亿元,同比增长18%。大力发展以农家乐、体验、观光、垂钓等休闲旅游农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建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五)努力创新体制机制。培育和规范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新增省级示范社3个。全面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颁证工作,坚持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加快放活土地经营权,探索“三权分置”改革模式,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有力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专业化病虫害防控和农机服务队伍建设,强化农业信息、农业科技、农业执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机化建设,抓好11000名农民科技和技能培训,改进服务手段,不断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六)实施财政奖补抓产业脱贫。鼓励贫困户自主发展种养殖业等产业,实现增收脱贫。扶持农业经营主体采取直接帮扶、股份分红、委托帮扶、解决就业等扶贫模式,发展“一村一品”,带动贫困户实现脱贫。对龙头企业在发展芷江鸭、柑桔、葡萄、甜茶、羊肚菌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销售等环节进行扶持,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富裕,加快贫困人口脱贫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