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江县农业农村局2022年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计划
2022年,县农业农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上级部门的业务指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中央、省、市、县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着力克服新冠疫情和冰雪、洪涝、干旱等灾害叠加影响,牢守保障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统筹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向好、稳中有进的态势。
一、2022年工作总结
(一)主要生产指标完成情况
全年地区生产总产值120.41亿元,同比增加4.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28元,同比增长7.1%。
农业生产:全县粮食播面51.37万亩,完成粮食生产总任务51.2万亩的100.3%,其中水稻完成33.52万亩,旱杂粮完成17.85万亩,粮食产量达到23.68万吨;油菜、油茶播种面积年稳定在17万亩、1.5万亩;蔬菜复种播面13.5万亩,产量28万吨以上;水果面积26.625万亩,总产量46.32万吨,总产值10.73亿元(其中柑桔20.034万亩,挂果面积18.32万亩,产量35.45万吨,产值7.3亿元;高山刺葡萄2.1万亩,产量3.5万吨,产值0.69亿元);中药材种植面积5.038万亩,总产量0.686万吨(其中甜茶种植面积1.22万亩,产量5811吨,产值3420万元;白蜡种植面积1.26万亩,年产量270吨,产值6500万元);烤烟种植面积8287亩,产量2.21259万担,产值3201.7万元(烟叶创税704.39万元)。
畜牧生产:全县生猪预计存栏27.6万头,同比减少0.72%,预计出栏45.2万头,同比增长3.88%;能繁母猪存栏2.61头,同比增长1.56%;肉牛存栏4.02万头,同比增长1.01%,出栏1.52万头,同比增长2.7%;山羊存栏3.72万只,同比增长3.72%,出栏5.98万只,同比减少1.16%;家禽存笼243.25万羽,同比增长5.25%,预计出笼689.33万羽,同比增长16.77%(其中芷江鸭存笼100万羽,同比增长5.1%,出笼400万羽,同比增长3.6%);蛋产品1200吨。
渔业生产:全县水产品放养面积21185亩,其中池塘9856亩;水产品产量9299吨,同比增长2%;共培育各类鱼苗1.3亿尾;稻田综合种养面积11561亩,同比增长2.9%,其中模式化养殖1500亩;名特优水产养殖面积6148亩。
(二)工作开展情况
1.着力粮食安全抓产能。一是粮食生产提档扩面。深入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扎实推动水稻、旱杂粮扩面增产,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1.2万亩以上,产量达23.68万吨。二是耕地抛荒治理任务清零。全县共完成复耕面积13784.88亩,100%完成年度治理任务,累计完成耕地抛荒治理面积37392.86亩,100%完成至2022年底全县治理总任务。三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提质提效。2021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3万亩,总投资4649万元,进度已达到95%以上。2022 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3.45万亩,总投资5893 万元,项目已完成勘察设计抛投标、通过市级专家评审并送评审中心预算评审。四是现代种业建设力度加大。2022年完成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设施建设0.45万亩。五是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依托省级产业项目资金,铺设了一批产业路,推广山区适用农机装备,全县农机总动力38.5万千瓦10.5万台套,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62%。主要农作物中,油菜机耕水平86%、机播水平4%,机收水平12%,综合机械化水平39%;水稻机耕水平97%,机播水平35%,机收90%以上。
2.着力产业发展抓特色。依托县域禀赋资源,做优做强“五朵金花”10亿级产业,出台《加快芷江五大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十二条措施》等政策文件全力扶持。一是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全县拥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65家,其中2000万元规模以上企业27家,省级龙头企业8家,市级龙头企业12家(新增2家);全年农产品加工产值达27.6亿元,同比增长12%。以直接帮扶、委托帮扶、入股分红等多种形式链接农户51177户,持续巩固保障脱贫人员收入来源。二是加大园区项目建设步伐。将园区作为发展农产品加工、将山区丰富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的重要载体。芷江杨溪河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入驻园区20家农业经营主体,建成特色种植1.26万亩、特色养殖170亩、观光农业650亩,预计2022年园区总产值达3.5亿元。成功申报总投资为1亿元的第四批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项目(覆盖芷江镇、岩桥镇、公坪镇、罗旧镇),已完成市级评审并送省级评审;总投资534万元的岩桥镇省级农业产业强镇项目,获省财政资金支持200万元。三是积极发展中药材产业。全县新增中药材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甜茶人工种植面积达到5000余亩,苗圃基地20亩,白蜡树种植新增2000亩,可放养白蜡林1.21万亩。今年成功引进桂林三金制药、莱茵生物,推动甜茶、虫白蜡精深加工,打造百亿农业特色产业链,带动周边农户、合作社进行甜茶、白蜡种植、加工,进一步增加经济收入,成为种植结构调整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持续推进品牌创建。围绕芷江农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培育“两品一标”农产品。培育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拥有“杨家将”等7个省级著名商标,华兴油业“侗乡缘”获中国驰名商标,“芷江鸭”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芷江虫白蜡”获评地理标志产品,“芷江刺葡萄”“芷江甜茶”正在申请。五是加速农旅融合发展。把“农业+旅游”作为重要发展引擎,聚焦柑橘、刺葡萄、优质大米等资源优势,成功举办“中国·芷江刺葡萄节”“玉腰米丰收节”等活动,以唯楚刺葡萄一二三产融合示范基地为试点,聚力打造“生态+农业+文旅”融合发展刺葡萄产业小镇,探索“以农促旅、以旅兴农”融合发展之路,获评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通过拓渠道、促增收,积极推行“农业园区景区化、农业设施生态化、生产过程体验化”三化建设,突出文化、生态、观光等功能开发,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积极引导农民从事餐饮、娱乐、商贸、运输等服务业,带动群众增收,全县有休闲农业14家,从业人数161人,带动农户数109人,营业收入1808万元,其中农副产品销售收入930万元,利润1009万元,从业人员工资323万元。
3.着力乡村建设抓整治。一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成92个行政村庄规划编制和94个重点村《村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规划》编制,坚持教育引领和宣传动员相结合,大力开展“打擂台”比赛,不断完善群众参与机制;采取督导检查、明察暗访等方式,不断完善督导考评机制,积极推动各方参与农村人居环境“五美八整齐”整治提升行动,推进农村向“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不断迈进。组织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等各方力量,开展大清扫大整洁活动527次,做到屋里屋外“八整洁”的村47个;开展“文明家庭”“美家美妇”“清洁卫生户”等先进典型评选1772户,建设小花园等微景观240个。二是抓好农村“厕所革命”。按照因地制宜、整村推进原则推进农村户厕(新)改造工作。省级下达全县农村户厕改造任务5000户 ,2021年度已完成3898户,达到省里要求, 截至目前已完成4915户。三是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行动。持续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全县建立保洁长效机制的村达100%,建立“收转运处”体系的村达100%,加大“空心房”整治,拆除废弃房、残垣断壁、乱搭乱建247处。全年清理沟渠103.35千米、清理山塘61口,建设小型人工湿地59个。
4.着力生态文明抓提升。扎实做好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一是禁捕退捕常态化开展。2022年,我县持续巩固禁捕退捕成果,提升禁捕监管能力建设,采购冲锋舟8艘、无人机2架。投入356.57万元完成智慧渔政项目建设,利用42个视频监控点开展线上巡查,查获非法捕捞违法犯罪行为4起,行政立案3起,收缴刺网4副,潜水电鱼设备4套、背负式电鱼设备1套,有力震慑和遏制了非法捕捞行为,成效明显。同时实行巡河暗访制度,各部门认真落实河长制及禁捕长效管理职责,按照“谁破坏,谁补偿,谁修复”的原则,缴纳生态修复金1.84万元,开展鱼类人工增殖放流活动,在芷江境内河流放流3~5厘米的四大家鱼480万尾,怀化稀有品种湘华鲮1.5万尾。二是不断强化农业资源保护利用。扎实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全县1170亩严格管控类耕地全部进行种植结构调整退出了水稻生产;开展农业环境定位监测工作,完成稻谷取样送检90个、茶叶取样送检42个(其中水样36个、土样3个、茶叶样3个);着力抓好农作物秸秆利用与禁烧工作,全县农作物秸秆可收集产生量为23.57万吨,秸秆综合利用量约为20.38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为86.5%,全面完成省厅下达的指标任务;加强农膜管理工作,全县农膜使用量337.29吨,回收279.42吨,农膜回收率82.84%;抓好外来入侵生物的综合防治工作,稻田福寿螺灭除8700亩,加拿大一枝黄花铲除45亩。积极配合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县和河长㓡工作,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三是狠抓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认真开展化肥减量问题整改、耕地质量监测评定、土壤墒情监测等工作,完成田间肥效小区试验5个,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82.5万亩、绿肥生产3.2万亩、秸秆还田33.12万亩,商品有机肥1.98万亩、堆肥及农家肥2.8万亩。积极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工作,共收集塑料瓶类约1.58吨,锡箔类约1.26吨,玻璃类约0.32吨。
5.着力农村改革抓深化。一是农村承包土地动态管理不断加强。严格依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正确地引导和规范农村承包土地的流转,完善承包土地流转程序和渠道。截至目前,我县土地流转面积共107597亩,其中:出租(转包)105690亩,转让262亩,其他1645亩。二是农村宅基地改革不断推进。全年审批农村宅基地建房205宗,审批宅基地面积3.8886万平方米。收到上级下发的卫片图斑监测执法新增农民占用耕地建设住宅疑似线索图斑9宗,已全部核查整改到位。三是村集体经济不断增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206个村全面完成清产核资工作,认定农村集体组织成员11.13万户31.9万人,199个村建立了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社,6个村建立了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出台《芷江侗族自治县支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消薄攻坚”行动十五条措施》,抓实“一村一策”,建立“四帮一”机制,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村集体收入全部都达到5万元以上。
6.着力人才主体抓培育。全年共举办农民素质教育各类培训班153期(班次),培训总人数9020人次。贯彻落实省委“1+5”文件精神。定向培养专科以上层次基层农技人员6名,新评聘高级农艺师3名。发展芷民丰为省级田间培训学校,接待县内外技术咨询2400余人次,举办芷江鸭绿色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培训班1班次,培训养殖能手和技术骨干100人。全面完成高素质农民培育任务446人,完成初级新型职业农民证的发放工作。全县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758家,其中专业合作社515家,家庭农场243家。获批国家级示范社2家、省级示范社12家、市级示范社10家、县级示范社44家,省级家庭农场14家、市级示范场14家、县级示范场11家。
7.着力惠农政策抓落实。一是强化资金保障。严格落实惠农惠民政策,不断保障农民基本收益,持续提高农民的务农积极性。全年拨付惠农资金4269.623万元。其中,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含适度规模种粮补贴)3335万元、一次性种粮补贴749万元、农机购置补贴185.623万元。二是保障涉农项目。持续加大涉农项目投入,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弱项,更快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全年投入财政涉农整合资金1.74亿元,主要用于种植业、养殖业、产业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
8.着力综合执法促成效。2022年开展农资打假、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渔政执法、农业机械执法、农村宅基地执法六大行动,出动执法检查车辆196车次、执法人员963人次,检查农业投入品生产和经营门店252家次,责令整改13起;查处各类案件31起,其中违法贩运生猪案9起、私屠滥宰案3起、非法捕捞案8起、经营劣质农药案5起、不执行农药采购销售台账制度案1起、无证经营水稻种子案1起、销售劣种子案1起、销售禁用渔具案1起,拖拉机逾期未检案2起,强制报废逾期未报废拖拉机10台,移交公安机关3起,共处罚款24.279万元。加强农产品质量抽样监测工作,完成农产品定量和快速检测合计600批次,合格599批次,总体合格率99.8%,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持续保持良好水平。
9.着力疫病防控保安全。一是严抓动物疫病防控。持续做好非洲猪瘟、布鲁氏菌病等重大动物疫病排查,抓好非洲猪瘟、布鲁氏菌病、高致病性禽流感常态化防控,部署落实强制免疫“先打后补”工作,督促相关养殖场做好免疫录入、疫苗入库,及时系统审核疫苗及免疫数据。二是严抓动物卫生监督。强化产地检疫,产地检疫生猪4.18万头、牛320头、羊166只、禽类70.68万羽;强化流通监管,打击生猪违规调运9起、罚款9.3万元,捣毁私屠滥宰窝点3处、没收生猪及生猪产品2337公斤、罚款7.5万元,市场收缴白板肉282公斤并全部做无害化处理;强化屠宰监管,全年屠宰环节“瘦肉精〞检测528批次,非洲猪瘟395批次,共检测生猪4万余头。三是严抓植物保护工作。认真开展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共发布农业有害生物病虫情报15期1500份,发生期、发生量预报准确率达95.2%。全年共实施病虫害防治688.774万亩次。植保社会化服务稳步推进,全县开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12.02万亩,服务农户数4453户。
10.着力抗旱救灾显担当。7月中下旬以来,我县持久高温干旱天气,水稻、柑桔、蔬菜等作物生产受旱受灾严重。灾情发生后,全县上下在县委、县政府坚强统一领导下,迅速启动抗旱减灾应急预案,组织开展抗旱减灾工作。县气象、水利、水文部门密切监测旱情发展变化,农业农村部门组织灾情统计和抗旱技术指导,县直相关部门在联乡县领导带领下,分赴灾情第一线组织发动农户抗灾自救,恢复灾害生产。全县累计投入抗旱人力5万人次、抗旱资金679.31万元,投放抗旱设备5350余台。
11.着力党建引领强队伍。一是压实工作责任,严格落实一岗双责。认真落实党建责任,始终把抓好基层党的建设工作作为首要任务,强化对党建工作的安排部署及工作指导。明确年度党建工作目标任务,细化了工作措施,并将党建工作任务分解到各支部,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一级促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将机关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将党建工作作为机关各股站室年度考核重要内容。二是加强学习教育,不断强化政治引领。坚持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不断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全体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10次,开展干部集中学习11次,支部按月开展学习和主题日活动,确保党性教育工作经常性。三是突出工作重点,切实加强党员管理。严格按照“三整顿两提升”“五个一”要求抓落实,切实把干部作风整顿抓实、抓严、抓常。切实整顿干部思想、整顿干部作风、整顿干部纪律,提升干部素质、提升工作效能,有力地营造真抓实干、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四是坚持正确方向,严抓意识形态工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讲话和中央、省委、市委、县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有关要求,将意识形态工作与农业农村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加强网络媒体信息发布管理,明确了信息撰稿、发布等环节的具体要求;严格规范微信群、QQ 群等新媒体;对身边和网络媒体出现的不当言论和舆情,要求干部职工旗帜鲜明、敢于斗争,严抓严管,始终进行抵制和纠正。
(三)工作亮点
1.今年1月,我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予以真抓实干督查表扬激励通报。
2.今年1月,我县被中共湖南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评为全省耕地抛荒治理先进县,我县五里香家庭农场、标杆子家庭农场被评为全省先进种粮家庭农场。
3.今年1月,县农业农村局被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省科学技术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总工会、共青团湖南省委、省妇女联合会授予湖南省第五届科学素质网络大赛优秀组织奖。
4.今年2月,我县大树坳乡新庄村、洞下场村被中共湖南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评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三道坑镇五郞溪村被评为省级特色精品乡村。
5.今年2月,我县被中共怀化市委、怀化市政府评为市真抓实干督查激励先进单位。
6.今年2月,我县被中共怀化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评为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先进县。
7.我县跻身全国生猪调出大县,获国家奖励资金476万元。
8.我县获得全省第三次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工作先进县、全省第一次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先进县。
9.今年12月,我县兴梦冰糖橙农民专业合作社被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授予2022年度国家级生态农场。
10.今年12月,我县被省农业农村厅授予2022年度全省“平安农机”示范县,芷江镇、三道坑镇、楠木坪镇、罗卜田乡、禾梨坳乡、大树坳乡、梨溪口乡、牛牯坪乡、碧涌镇被授予全省“平安农机”示范乡镇。
11.今年12月,我县禹佑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智慧四季水果特色产业园、乐甜甜茶科技有限公司木姜叶柯(甜茶)特色产业园被怀化市农业农村局认定为2022年市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
(四)存在的问题
农业经营主体“小、散、乱”问题有待突破,全县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普遍综合能力不强,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偏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项目建设的及时性有待改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的资金申请和实施批复过程较为复杂,与农业生产的时效性和季节性不相符;资金难以落实到位,多项工作进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农业农村工作人员配制不足,多项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深层推进。
三、2023年工作计划
(一)发展思路
2023年,农业农村局将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继续立足部门职能、创新工作方式,“把握一条主线、突出两个重点,抓好三项任务”,全面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努力走出全面脱贫后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二)主要指标
粮食播面稳定在51.5万亩以上,其中水稻面积33.5万亩以上,旱杂粮面积18万亩以上。林果种植面积稳定在26万亩以上。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5万亩以上。新培育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2家,精心做好油菜、彩稻等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乡村民宿、休闲园区、秀美村庄和特色小镇。加快推动我县第四批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项目和岩桥镇省级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建设。
(三)工作要点
1.把握一条主线。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主攻方向。
2.突出两个重点。一是突出粮食安全重点。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以粮食产能为中心,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以粮食生产功能区为重点,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申报高标准农田提升项目;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稳定粮食播面51.5万亩以上;大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完成优质稻种植27万亩;积极发展油料生产,确保油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9.3万亩以上;加快推进稻油生产全程机械化,确保水稻、油菜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均提升1%以上;肉、蛋、奶、果、菜等“菜篮子”主要农产品充足供应;强化科技支撑,大力推广高产优质高效集成技术,加强农机服务能力建设,全面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的物质和技术支撑水平。同时,积极加大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宣传,最大限度发挥政策激励效应。二是突出环境整治重点。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持续抓好以“农村生活垃圾、农村生活污水、农村厕所革命、农业面源污染、村容村貌”等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同时,常态化抓好长江“十年禁渔”、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重点工作。统筹协调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村庄清洁、村庄规划建设提升,精准施策,合力攻坚,不断擦亮乡村振兴底色。
3.抓好三项任务。一是抓好特色产业发展。紧紧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聚焦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依托我县资源优势,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和“五朵金花”优势产业基地建设,做大做强县域特色产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和产值,培育成富农兴乡的希望产业。二是抓好农业品牌建设。围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完善农产品运输、加工、销售全过程追溯体系,积极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充分利用国内各种农业博览会、农交会、产销对接会等活动平台,巩固使用好农业品牌创建成果,加大申报绿色食品认证力度,努力打造一批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名牌产品。三是抓好农村人才引领。充分发挥专业人才作用,持续壮大农村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催生种养大户、职业农民、新型经营主体、农民职业经理人等高素质乡村人才,吸引更多优秀大学毕业生和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大显身手。同时,积极选派具有农机、育种、种植、养殖、兽医等专业科技人员深入乡镇村组为农民群众现场指导和技术服务,真正做到“技有所用,术有所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