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江侗族自治县教育局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计划
2023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市教育局的精心指导下,全县教育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及党的教育方针,真抓实干、砥砺前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2023年工作开展情况
1.强化党的领导,增强教育政治属性。一是党的领导全面加强。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成立芷江一中党委,校长、书记分设;印发《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议事制度》等文件,完善议事规程。新建培训机构联合党支部2个,实现民办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党建“两个全覆盖”。二是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扎实开展教育行风治理行动及“以学谋私”问题专项整治,推进党风、行风、教风、作风全面提升。推进“清廉学校”建设,成功创建“清廉学校”16所,2所学校获评怀化市“清廉单元”授牌学校,3所学校获评“2023年清廉芷江建设单元创标杆单位”。强化执纪问责,立案调查4起7人次,结案4起7人次,批评教育2起3人次,批评教育10人次。三是学习教育知行合一。落实第一议题制度,组建20人的教育系统宣讲团,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校园”宣讲50余场,用好芷江抗战、红军长征等教育资源,深入开展革命传统及党性教育,积极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系列活动。完成专题讨论4次,走访群众800育人,办实事210件,解决学校及群众困难12个。四是意识形态防控有力。压实意识形态主体责任,召开专题会议2次,专题培训1次。加强学校宣传思想阵地建设和管理,建立健全县、校两级网评员和通讯员队伍。强化正面宣传,办好“芷教有你”公众号,教育宣传发稿2000条,省级积分排全市第一。强化舆情管控,回应办理群众投诉、咨询等共计409件,办结率100%,妥善处置了学生医保收缴等教育舆情问题。
2.强化立德树人,提升教育服务效能。一是强化教育供给促均衡。优化教育布局,撤并小学1所,注销教学点18个,完成芷江镇、艾头坪等8所教学点师生分流。增强城区学位供给,投资14022万元实施芷江一幼整体搬迁、荷花池小学扩容、老三中改造等项目7个,新建校舍3.9万平方米,可增加学位2280个。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实施乡镇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20个、维修提质项目10个。二是坚持立德树人提质量。聚焦质量提升,起草提升教育质量十条措施,召开县、局级质量提升座谈会4次。下发《关于改进和完善集体备课的指导意见》,开展教学常规专项督查3次;对40所中小学开展教学视导,评课200余节,举办学科命题大赛,初中地理、小学英语、青年教师、教导主任教科主任等教学比武活动4次。2023年,我县高考本科上线782人,高考600分以上达30人。三是优化教师队伍强素质。开展“教育家精神”大学习、大宣传、大讨论50余次,贯彻落实《怀化市教师仪容仪表及日常行为规范》,严查师德师风案件,树立教师良好形象。实施教师培训15项2300余人次,完成信息技术2.0全员培训,启动教师业务考试。坚持本土为主、引进为辅补充教师,今年定向培养乡村教师63名、安置公费定向生49名、引进优秀教师16名。加强名优教师培养,李红林、邱思思等5人入选省、市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四是助力乡村振兴惠民生。建立“五类”贫困学生档案,比对省“一单式”系统贫困学生资料4801份,强化六包一工作机制,共销号34人,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100%。落实送教上门92人,保障残疾儿童就读权益。发放各类学生补助2957.305万元,惠及学生37781人次,做到资助全覆盖、“应补尽补”。乡村小规模学校优化提质工程顺利完成年度任务。五是建设平安校园保稳定。强化“三防”建设,落实校园封闭化管理,健全双重预防机制,实施校园安全“红黄绿”挂牌管理。建立“三特”学生档案,落实一对一帮扶关爱制度,推进防性侵、防溺水、防欺凌等专项治理,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召开安全工作会议5次,扎实开展各类安全教育18次。开展专项检查,累计发现整改问题104个。全年未发生安全责任事故。
3.强化真抓实干,树立芷江教育品牌。一是党政尽责担当,尊师重教。强化政府履职,去年支出财政性教育经费71255.08万,增长0.81%。健全县级领导联校服务“三个一”制度,领导深入学校调研78余人次,解决教育用地、饮水困难41个,县委书记亲自调度新教育,划拨专项经费60万。落实尊师重教十条措施,落实教师体检,县财政优先保障教师绩效奖励,公布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21项为学校减负,教师节大力表彰优秀教师150名。2023年,芷江获县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省、市优秀等次。二是教育改革创新,出新出彩。以评价改革为牵引,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完善了“121党政履职评价、131学校评价、141教师评价、151学生评价、1+N人才评价”五大体系,《湖南教育》刊发《教育评价改革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履职评价四字诀,助力教育新发展》经验文章2篇。实施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推进素质教育,小记者工作获评湖南省首届基础教育创新案例。三是五育并举落地,有声有色。深入推进“双减”,落实五育并举,实施素质教育,获评湖南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成功申创科普教育“双走进”试点县,承办全市2023年中小学科创实践活动,积极参加科技创新、艺术展演、劳动技能等各项大赛,获省市一等奖20余个,劳动教育工作获人民日报推介,“科学教育促双减提质增效”作法入选湖南省“双减”工作典型案例。民族团结创建、清廉学校建设出圈出彩,相关经验在省民委官网、怀化日报刊发。推进书香校园建设,获“校园阅读工程”市级书香校园3所、书香班级12个。四是推进开门办学,可圈可点。开办家长夜校,遴选县级讲师25人,开课12节,举办家长开放活动30余次,促进协同育人。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争取桃源一中对口帮扶芷江一中,对接国防科大附小、长沙桂花坪小学等省内名校与新店坪八一小学、芙蓉学校等广泛开展校际交流。推进小城大外交,芷江四中与美国斯科菲尔德中学缔结“飞虎队友谊学校”,获得省委晓明书记肯定性批示。
二、存在的问题及2024年工作思路
对标上级要求、对标群众期盼、对标先进地区教育发展,我县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城乡教育发展不够均衡。全县教育质量整体偏低,城乡学校教学质量不均衡,“城强乡弱”,乡镇学生进城就读意愿强烈;城区义务教育优质学位还比较紧张,不能满足群众就学需求。二是教师队伍建设有待提升。全县教师队伍结构有待优化,存在城区学校缺编、理科教师紧缺现象。教师队伍整体专业素养有待提升,师德师风建设需进一步加强。三是教育风险防控还有不足。教育点多面广,学生安全风险点、校园安全隐患仍未完全消除。留守儿童较多,家校合力弱,防溺水、防性侵、防欺凌监管压力大。
2024年教育工作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教育强国建设”战略任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抓重点、补短板、争先进,推进芷江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1.坚持“一个中心”,构建高质量人才培育体系。一是坚持立德树人。高标准开好思政课,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二是狠抓教育质量。印发落实《关于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十条措施》,将教学提质作为局长工程。强化教学常规,狠抓课堂教学与实验指导,落实推门听课、教育视导、校际帮扶等制度,推进楠木坪、冷水溪等4所乡镇学校提质试点,强化学段衔接、中考高考命题研究,提升教育整体质量。三是推进五育并举。抓好科普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广泛开展艺体活动,落实五项管理,规范校外培训机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2.谋求“三个发展”,构建高质量教育服务体系。一是优化学校布局,促进均衡发展。积极应对学龄人口变化,深入调研,科学制定《芷江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调整规划(2024-2035年)》,有序组织幼儿园设并转撤,实施乡镇中小学规模办学,优化城乡学校布局。实施徐特立、芷江一幼搬迁、秀水中学改扩建等教育项目13个,改善办学条件,打造“温馨校园”。二是优化教师结构,支撑优质发展。实施强师工程,推进“县管校聘”和教师交流轮岗走教,坚持本土定向培养,加强名优教师梯队建设,强化“三名”工作室辐射带动作用。统筹各级教师培训,推进教师走出去、请进来、手拉手,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常态化开展教学比武、业务考试,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三是创新教育理念,谋求特色发展。进一步完善教育改革评价体系,开发芷江教育评价信息化网络平台,建立教育评价数据库,关注过程评价和增值评价。以新教育实验为突破口,以“3+N”方式推进十大行动,举办现场会及成果展示,打造特色学校。
3. 突出“五个重点”,构建高质量教育治理体系。一是突出党建引领。推进民办学校、培训机构党建全覆盖。落实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下放中层领导任免权,做好“党建+”文章,激发学校活力。二是突出依法治教。完善学校内控管理机制,落实学校财务定期审计、校长离任审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以学谋私、教育乱收费等专项整治,推进培训机构整治,完成35所县级清廉学校验收挂牌。三是突出开门办学。办好家长夜校,完善家校共育机制。强化对外交流,继续争取省厅及师范院校支持,引入优质名校对口帮扶我县高中、初中,抓好芷江四中师生赴美交流工作。建好用好教育基金会,推进“校友回湘”工作,争取更多优秀芷江校友返芷助学。四是突出督导改革。进一步创新教育督导机制,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职能,促进政府部门履职,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优化教育环境。五是突出安全底线。常态化开展校园隐患排查整治,落实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强化未成年人保护、防溺水、校车交通、食品饮水、心理健康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推进平安校园创建,确保校园师生安全。健全教育信访及舆情处理机制,及时回应家长社会诉求。